ID: 23959866

1.1 形形色色的生物 课件(共18张PPT)+表格式教案 生物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6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2141260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生物,七年级,2024,北师大,教案,格式
    第1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 第1节  形形色色的生物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1节  形形色色的生物 教材分析 本节作为初中生物的开篇内容,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教材精心选取了丰富多样的生物实例,从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到一些特殊的生物种类,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生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在此基础上,教材深入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三层内涵,即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有全面且清晰的认识。同时,教材还系统归纳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生长繁殖、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这些内容是学生后续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基石。 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三层内涵,清晰理解并牢记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力层面,通过对各种生物实例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旨在通过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阐述生物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特征,并结合实例说明。 2.准确辨别生物与非生物,掌握判断依据。 3.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类型特点,说明生物多样性中物种、遗传、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内涵及实例。 4.提升观察与探究能力,激发生物探索兴趣与好奇心。 5.培养逻辑思维,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6.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生物基本特征及生物与非生物判别方法。 2.理解不同生物类型特点及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实现生物特征与生活现象的深度结合应用。 2.培养科学思维,深化对生物多样性及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花草、鸟兽等各种生物,大家知道这些生物都生活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吗?地球的哪些范围属于生物的‘家园’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随后展示生物圈范围图示(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引出 “生物圈” 概念。播放生物圈的视频。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认为生物生活的环境(如地面、水中、空中等);观察图示,初步理解生物圈的范围。 新知探究 一、生物圈 二、生物多样性(物种、遗传、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生物圈教师讲解:“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包括大气圈下层(约 10 千米)、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大家可以结合课件中的图示,明确各圈层的范围。”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生物有哪些多样性呢?” 展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物种数量数据(动物界 56000 种,植物界 38394 种,真菌界 15095 种),讲解物种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物种?” 讲解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举例说明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遗传差异(如人的长相不同)。 提问:“这些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介绍生态系统多样性,说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并展示各生态系统图片。 总结三者联系:遗传多样性决定物种多样性,物种与环境共同决定生态系统多样性。 1.教师提问:“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是什么?” 结合图示讲解生长(生物体型增大、体重增加,如人的生长阶段、蝴蝶生命周期)。 讲解繁殖(生物产生后代,如植物的种子萌发、开花结果)。 3. 举例含羞草受触碰合拢,说明应激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实现趋利避害)。 4. 讲解新陈代谢(植物光合作用、动物呼吸与排泄等)。 补充遗传和变异、适应与影响环境、除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