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比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羁旅行役诗的丰富情感是? 千古哀情,悲歌绝唱 —《登高》诵赏 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更把它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杜甫被称作“诗圣”,诗作被称作“诗史”。 请结合所学,谈谈为什么《登高》会被誉为“七言律诗之冠”?(多角度)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感时伤事:登临地、眺远景、叹自身、伤国事 触景伤情(凄楚) 仰视 俯视 视觉 听觉 色彩 鸟:自比 动静结合 意象皆孤独之象 化抽象为具体,悲之广+悲之多;仰视 俯视 ;落木≠落叶双关 枯萎衰败 ,迟暮;叠词 ;个体渺小与短暂 ;句内对偶 时 + 空;触景生情;副词,强调 ; “台”,辽阔孤寂; ”秋”,一语三关,季节+生命+国运 艰难:双关,国家和自身命运;苦,极其;恨,遗憾;繁,使……多;新,刚刚;欲浇愁反添愁; 羁旅之愁,国难家愁,孤独之感,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1.顿挫 2.沉郁 3.触景生情 4.双关 5.化抽象为具体 亲友已故,执意登高。 怎一个“惨”字了得!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二、深味探其情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悲 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触景生情 (2)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悲之九:新停酒杯。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家道艰辛且体弱多病、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生平与创作 读书壮游时期35岁前(712-745) 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 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 (756-759) 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 (759-770) 《望岳》 (涉世不深) 《出塞》 (忧国忧民) “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 《登高》 (诗风更加沉郁) 家道的艰辛 好友李白、高适相继辞世 时代的苦难———安史之乱” 体弱多病、壮志未酬 背景介绍 “悲”之根本 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探究作者“悲”之根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