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0211

第6节 跨学科实践:眼睛说课课件(22面PPT)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6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33779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年级,2024,教科,PPT,6节,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6节 跨学科实践:眼睛 CONTENTS 目录 01 教学目标 02 重点与难点 03 教材分析 04 教学准备 05 教学过程 06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01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通过对比自制照相机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设计“护眼行动”宣传方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获取证据并做出解释的能力,能对近视眼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得出结果,最终交流、评估保护视力,科学用眼。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调查近视对生活、学习造成的影响形成保护视力的意识,通过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学会科学用眼。 重点与难点 02 重点与难点 01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任务式学习完成设计“护眼行动”宣传方案。 02 本节的难点是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教材分析 03 教材分析 跨学科实践学习 本节属于主题学习类跨学科实践活动。本节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事实上,跨学科实践贯穿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制作照相机的活动中,从“自制针孔照相机”到“制作有透镜的照相机”,最后在“跨学科实践:眼睛”一节升华到“做一个可变焦的照相机”,并将这一知识用于设计一个护眼行动的宣传方案。 教材分析 要完成本节课题“设计一个“护眼行动'的宣传方案”,课前可布置两个预习作业:一是调查了解眼镜的配置过程,佩戴眼镜的注意事项;二是了解我国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取得的进展。这两个作业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完成本节的课题作充分的准备。 "护眼行动宣传方案设计" 教材分析 探究眼睛与近视成因 在七年级生物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眼球的基本结构、成像环节等知识,本章通过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探究能力。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我在学生认知基础上设计以下三层任务: (1)认识眼睛; (2)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3)护眼行动。 教学准备 0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flash眼睛模型、智能豆包、phet中文免费系统 教学过程 05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技术应用 1、情境导入 (5分钟) 目标: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自然风光视频。 提问:“我们是如何能看到如此绚丽多彩的世界的?”展示眼球模型,引出课题《眼睛》。 观看视频,感受视觉的奇妙。 思考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诊断性评价: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眼睛结构的已有认知。 超高清视频:提供视觉震撼,切入主题。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眼球结构。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技术应用 2、探究新知一:眼睛的成像原理 (15分钟) 目标:构建模型 ①讲解结构: 结合课件和模型,讲解角膜、晶状体、睫状肌、视网膜的作用。强调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②提出问题: “眼睛是如何成像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③演示实验: 用水透镜(模拟晶状体) 和光屏在光具座上演示眼睛看远近不同物体时,通过调节“厚度”(焦距)使像始终成在光屏(视网膜)上。 聆听、观察模型和实验。 思考并回答: 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且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记录关键点。 过程性评价: 提问“像的性质是什么?”,评估学生对旧知(凸透镜成像)的迁移应用能力。 用phet或互动flash代替水透镜演示仪: 动态模拟晶状体的调焦过程,将生理过程物理化、可视化,突破难点。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技术应用 3、探究新知二:视力缺陷与矫正 (20分钟 ) 目标:探究应用 ①创设情境: 出示近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