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三上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本单元以“走进金色秋天,感受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古诗三首》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的别样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儿童眼中的秋天,《秋天的雨》则从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动植物准备冬眠多个角度描绘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此前,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提出这个学习要求,是进一步综合运用。 本课的三首古诗均是七言绝句。《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秋天的洞庭湖湖光山色的生动描写。《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对深秋枫林美景的热情赞美;《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在秋夜触景生情对儿童生活的怀念。本课三首古诗,既要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又要在诵读中积累传承,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这三首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词语、诗句意思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感情;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诗画结合,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 【设计理念】 1.紧扣单元主题,构建整体认知。以单元“走进金色秋天,感受自然之美”为核心,开篇通过单元通览梳理课文脉络,将《古诗三首》与单元内其他现代文关联,让学生明确“古代诗人眼中的秋天”与“儿童、散文家笔下的秋天”的差异,建立对“秋之美”的多元感知,为后续分诗学习奠定整体语境基础。 2.落实语文要素,分层突破难点。针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要素,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采用“注释+插图+生活经验”的组合方式——— 如借注释解“萧萧”“坐”,用AI动图、实景图具象“镜未磨”“青螺”,联系生活说“霜叶”“促织”,避免单一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解词语的综合方法。 3.聚焦古诗特质,以读悟情赏景。遵循古诗教学“读—品— 悟”逻辑,通过师生合作读、看图吟诵等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诗句节奏;同时以“想画面”为桥梁,如让学生描述《望洞庭》的湖光月色、《山行》的枫林美景,将文字转化为具象场景,进而体悟诗人对秋景的赞美(刘禹锡、杜牧)与对童年的怀念(叶绍翁),实现“赏景”与“悟情”的深度融合。 4.夯实基础目标,兼顾积累运用。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注重生字词与古诗积累的落实———集中认读 “庭、磨”等生字及多音字,重点指导“庭”“挑”的书写;通过同桌互背、当堂默写《山行》,强化古诗记忆,符合三年级“识字写字 + 积累古诗文”的课标要求,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另增补新教材衔接识字“径、宋、盘”),读准多音字“磨”“挑”,会写“庭、相”等11个字(另增补新教材衔接字“银”)。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句表达的心情和情感。 3.能读好诗句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句表达的心情和情感。 教学过程 ◎单元通览,情境导入 1.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第二单元,跟随着课文作者,走进金色秋天,感受自然之美。 出示单元目录,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2.这节课,我们先跟随古代诗人,走进金色的秋天,去感受自然之美。 揭示课题:古诗三首 ◎学习任务一 整体通读,初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