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2253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九课第2课时提高防护能力教案

日期:2025-09-26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3022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能力,防护,提高,课时,第九
  • cover
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 第九课 守护生命安全 第2课时 提高防护能力 课程标准 了解在不同级别下的社会管控措施和个人行为要求,遵守政府的规定,做好自我防护,维护社会安全 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价值的不可逆性,掌握有效应对灾难的方法,形成科学的自救与救他能力 健全人格:结合生活观察和实践活动,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增强面对困境时的心理韧性 责任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如急救技能、避险逃生方法),树立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危险预判能力,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 2.了解防护和急救的知识与技能 图片和问题导入: 展示图片———各种人为和自然突发事件 教师提问:面对上述突发事件,我们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生命,救助他人的生命?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灾难、事故可能会危害人的生存、健康和幸福,甚至会毁灭鲜活的生命。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增强安全意识,还应该提高防护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防护能力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如何提高防护能力? (一)提高危险预判能力 1.教师分别设置丛林(绿意背后的未知挑战)、海滩(浪花之下的潜在危机)、雪地(纯白世界的隐藏风险)等场景,和同学们开展课堂互动。 2.教师讲述:假如你是荒野风险侦查员,通过观察,发现有如下迹象:斜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加长、加宽;坡脚有泥土挤出、垮塌频繁;井水、泉水水位突然发生明显变化;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能嗅到异常气味;不时能听到岩石撕裂、摩擦、碎裂的声音。 教师提问:通过分析,推测大概率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地震、滑坡。 3.教师讲述:你通过观察,发现有如下迹象:乌云密布、风速增大、蚂蚁搬家、燕子低飞、蚯蚓出来活动。 教师:通过分析,推测大概率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暴雨或者雷电。 4.教师讲述:你通过观察,发现有如下迹象:雷雨停止,能见度良好;卷云出现;海边波涛汹涌的长浪靠近;海鸣声响逐渐增强;风向转变、出现特殊晚霞。 教师提问:通过分析,推测大概率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台风。 5.教师讲述:你通过观察,发现有如下迹象:有白色泡沫、浑浊泥沙等集中漂离岸边并流向深水的相对平静水域;白浪线断开或者是浪花向外翻滚,两侧浪花滚滚,中间相对平静;海水颜色与两侧不同。 教师提问:通过分析,推测海水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后作答。 教师总结:出现了离岸流现象。 6.教师讲述:你通过观察,发现有如下迹象:冰面薄厚不匀或有裂缝;冰面的承重能力未知且无安全保障设施。 教师提问:通过分析,推测将会发生什么意外。 学生讨论后作答。 教师总结:冰面滑倒或者溺水。 7.教师提问:通过上述互动内容,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在生活中,我们要提高危险预判能力。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往往有兆可循,危险大多可以预判;一些人为事故,经过得当考虑,本来可以避免。危险预判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安全知识,见微知著,对潜在的危险作出科学判断,防患于未然。 (二)提高避险和逃生能力 1.教师展示:“地震时,乘坐电梯更快”“地震时,跳楼逃生”“泥石流来临,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泥石流来临,顺着泥石流方向跑”四种做法及相关图片。 教师提问:判断上述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地震时,乘坐电梯更快”做法错误。理由:地震容易导致供电系统瘫痪,因此不能乘坐电梯。“地震时,跳楼逃生”做法错误。理由:跳楼不是逃生,是丧失生还机会。“泥石流来临,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做法正确。理由:泥石流来临,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