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第1课时 促进民族团结 1.课程标准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 2.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道德修养:知道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增进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养成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担当。法治观念:履行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健全人格:树立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同学的情感,养成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责任意识:自觉拥护和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自觉承担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3.教学重点: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意义。 4.教学难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和措施。 材料导入: 1994年,在非洲的小国卢旺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惨案,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卢旺达国内的胡图族就屠杀掉了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100多万人。思考:我们该从卢旺达惨案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教师总结:“民族仇杀,国无宁日”。 目标导学一:民族大家庭 (一)我国的民族国情 1.教师展示:趣味抢———民族知识知多少? 思考: 学生回答:55个;壮族;5个;泼水节、火把节、开斋节、那达慕节、唱山歌等。 2.教师展示图片“中国民族分布图” 思考:我国民族概况及分布格局 学生回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教师补充: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格局。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方针 1.(PPT图片+材料呈现) 思考:阅读材料,想想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什么方针?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2.思考: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基本政治制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 教师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 3.材料呈现 思考: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三)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方针? 1.材料呈现 思考:怎样理解“各民族一律平等”?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社会地位平等、各个领域平等、法律地位平等) 教师补充: 2.思考:怎样理解民族团结(重要性)?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3.教师展示:视频———江孜保卫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2页“探究与分享” 教师提问:(1)从江孜保卫战的历史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并肩抵御外侮。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表现出哪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学生回答:(1)①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②中国人民面对欺凌,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独立。 (2)①抗日战争时期回族英雄马本斋,组织回民支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举出一例各族人民并肩抵御外侮的故事即可)②这些故事中的英雄人物都表现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精神追求。 4.小组合作,结合材料(教材第93页的“探究与分享”)讨论:各族群众积极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