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3684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讲义(含解析)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10500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八年级,五四,科版,物理,初中
  • cover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题型1】声速 【典型例题】关于声音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液体不能传声;③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举一反三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快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只与温度有关 【举一反三2】在月球上的两个宇航员虽然离得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进行交谈,这是因为     不能传播声音。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 【举一反三3】小宇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他知道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他想:声波传播有什么规律吗?于是他找来小丽做了如下探究试验:如图所示,在一小槽中间插入一木板M,木板与槽边缘有一小口P,他俩想通过对水波的探究来类比声波的传播规律。小宇用筷子在水槽的O点处点几下,结果他看到图中所示的现象。 (1)小宇和小丽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    (2)他们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声波也    (选填“能”或“不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 【题型2】声音产生的条件 【典型例题】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举一反三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某同学做了以下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了水花 B.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米内的对话 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D.通过“随身听”,分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声音 【举一反三2】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碎纸屑在上下跳跃;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举一反三3】下列实验中,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如图实验中,发声的音叉可以反复将乒乓球弹开 B. 如图实验中,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铃声逐渐变小 C. 如图实验中,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 D. 如图实验中,改变吸管的长度,可以吹出不同的哨音 【举一反三4】正在发声的音叉多次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发声的物体是否在    。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的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弦拨乐器,唐朝诗人李贺写下《李凭箜篌引》,描绘乐师李凭用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弹奏乐曲的场面。乐师演奏时使丝弦 ,箜篌便能发出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可使听众听到美妙的乐音。 【举一反三7】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发声的物体是否在    。 【举一反三8】 “记里鼓车”又称“大章车”,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驶距离的马车。《古今注》记载:大章车,行一里,下层击鼓。鼓声由鼓面的 产生,若1里取435m,马车行驶的速度取3m/s,则两次敲鼓的时间间隔是 s。 【题型3】声音的传播 【典型例题】下列关于声音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