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4474

12《石钟山记》课件(共5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361315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核心素养 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石钟山名字的由来。 贰 了解说理性游记散文叙议结合的艺术,体会其缘事说理的文笔之妙与理性之光。 叁 肆 感悟作者在游历中体现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培养求真求实的品格。 活动情境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 本次研学之旅的主题是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请你跟随苏轼、苏迈前往石钟山,开启本次的研学之旅吧! 课堂导入 《种树郭橐驼传》和《石钟山记》都是说理散文。 先来温故知新:《种树郭橐驼传》如何说理? 柳宗元通过虚构的“郭橐驼种树”寓言,借“顺木之天”批判官吏扰民,以类比(种树如治民)和反讽(“官命促尔耕”)委婉说理———为官者要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壹 开启研学,认识导师 任务一 研学导师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著名文学家 著名书法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 著名画家 研学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解读文题 古代散文体裁,用来记叙行踪、描写景物、述说琐事、寄托情思等。 柳宗元 《小石潭记》 范仲淹 《岳阳楼记》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欧阳修 《醉翁亭记》 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到了唐代,经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类文章一般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传统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散文新的风格。 《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除描写所见景物外,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反驳李渤的观点,进一步补充事实证实郦道元的观点;除具有游记的特点外,还具有某些论说文特别是驳论文的特点。 学习提示 《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过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 读准字音 彭蠡 郦元 钟磬 桴止 铿然 硿硿 栖鹘 磔磔 鹳鹤 噌 吰 穴罅 无射 窾坎 镗鞳 lǐ fú qī hú chēnɡ yì lì kēnɡ zhé hónɡ kuǎn qìng kōng guàn xià tānɡ tà 研学安排 “石钟山” 得名之疑 “石钟山” 探名之旅 “石钟山” 探名之得 作为一篇游记,文章如何安排行文脉络 壹 “石钟山”得名之疑 任务二 研究缘起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 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壹 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 可以互换吗? 贰 “石钟山”得名之疑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兼词,于此 认为 撞击 这 把 激荡,掀动 即使 使…发出声音 译 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