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4494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7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74521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PPT,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拟行路难鲍照 情景默写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 “ 。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 。”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4)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山东郯tán城西南)。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其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终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临海王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对刘宋王朝的政治深为不满。但由于“家世贫贱”而在宦途上饱受压抑。鲍照继承并发扬现实主义传统,其诗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抒吐个人胸怀;艺术上讲究炼字炼句,风格豪爽、气骨俊逸,一洗诗坛靡弱之风,为诗界灌注了新的生命。鲍照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被誉为“乐府第一手”。 作者简介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途,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 创作背景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摹拟汉乐府杂曲歌辞《行路难》而作的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篇幅短长不一,声律、韵脚也较为自由,句式比较灵活,平仄亦不拘泥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题目解读 《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各体,主要是抒写人生感慨及表达寒门士人的仕途坎坷,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此诗是第四首。 这十八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而且在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消极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活、生命、命运的强烈追求和留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拟行路难(四)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 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