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课导学】 知识点一 1.(1)能动反映 (2)现象 本质 事物自身规律性 感觉 表象 概念 推理 相互渗透 辩证统一 2.(1)物质性 (2)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思考 不全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 知识点二 1.手段 客观物质对象 2.(1)需要 (2)认识工具 (3)认识能力 3.(1)主观和客观 (2)观念 现实 (3)正确地 4.(1)实践 (2)改造世界 自我检测 1. [提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 [提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3. [提示]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4. [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5. [提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水平决定认识的深度;经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 6. [提示]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 [提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认识工具。 【新课探究】 议题一 思考 (1)①感性认识:西红柿是“狼桃”、西红柿好看、把西红柿当作爱情的象征、西红柿可以吃。②理性认识:西红柿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议题二 思考 (1)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活动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活动属于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①“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活动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整个过程和探究的结果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该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③“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轨举行交接仪式, 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新的一棒已经开跑!该活动具有社会性。 议题三 思考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十年来,我们对“一带一路”的科学认识不断清晰、不断深化,就是建立在与沿线国家共建、共商、共享实践基础上的。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是十年来我国和沿线各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实际受益的不断扩大,让我们坚信“一带一路”的科学性。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坚定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课堂评价】 1.B [解析] 漫画中的两个人物面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应,可见①正确;漫画中人物的认识受到自身心态的影响,故③正确;感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排除②;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排除④。 2.B [解析] “龙人”的发现是中英研究团队合作取得的成果,这说明任何实践都不是孤立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正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强调的是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可见,材料不涉及直接现实性,也不涉及改变古人类研究历程,③排除;研究基于新发现的头骨化石,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④正确。 3.C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可以创造出客观物质世界”说法错误,①说法错误。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升空。它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服务。这表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②④符合题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