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1课时 概念的概述 【新课导学】 知识点一 1.(1)性质 关系 (2)本质属性 非本质属性 2.(1)本质属性 (2)抽象性 概括性 3.(1)语词 (2)概念混淆 知识点二 1.本质属性 2.范围———有哪些” 3.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 (1)相同 全同关系 种属关系或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2)不具有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新课探究】 议题一 思考 (1)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算命先生所说的“情愿奉送一命”意思是不收费,白给对方算一次命,而不是将性命奉送上。理发匠所说的“白送你一个头”也是如此,即不收费为对方剃个头,而不是把自己的人头送给对方。所以,算命先生输棋后履行协定,也只是少收一次算命钱,毫无生命危险。 (2)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不过,概念不等于语词,虽然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议题二 思考 ①双方意识冲突的焦点在于乌鸦和黑鸡的异同。②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不管外边摆的是什么,叫卖的乌鸦的外延绝对不是黑鸡,二者的外延是不相容的反对关系。 【课堂评价】 1.B [解析] 依据“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这一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①正确。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并把它们反映到头脑中来,才能产生“人”的概念,②错误。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③正确。“人”这个概念,舍去了不同人的个性特征,又不专指某个具体的“人”,④错误。 2.B [解析] 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①错误;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③错误。 3.A [解析]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材料中的描述是从内涵方面界定“类器官”这个概念的,A正确。 4.B [解析] 三大诉讼法不是种属关系,A不符合题意。全异关系又称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三者之间是全异关系,B符合题意。交叉关系是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三大诉讼法的外延没有相同的部分,C不符合题意。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三大诉讼法之间不是矛盾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B。 5.A [解析] “新能源汽车”与“汽车”是种属关系,“新能源汽车”是“汽车”的种概念,A正确。新能源汽车的概念揭示了新能源汽车的本质属性,B错误。“新能源汽车”的外延是“汽车”外延的一部分,其外延小于“汽车”的外延,C错误。“新能源汽车”的外延是“汽车”外延的一部分,其外延关系是相容的,D错误。故本题选A。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课标展示】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第1课时 概念的概述 ◆ 知识点一 概念的含义 1.事物的属性 (1)含义:事物的 和 统称为属性。 (2)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 和 。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 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2)特点:概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