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7540

第9课 理解质量互变(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日期:2025-11-15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97608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逻辑,必修,选择性,编版,思想政治,统编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新课导学】 知识点一 1.(1)规定 (2)规定 2.(1)程度 速度 空间 (2)增减 (3)思维 量与量 3.(1)状态 (2)必要前提 必然结果 辩证 思考 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只有通过质变才有发展,如果仅停留在量变阶段,仍然不是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变就不重要了,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所以必须重视量的积累。所以,量变和质变都重要,不能讲谁比谁更重要。 知识点二 1.飞跃性 间断性 2.(1)量 渐进性 质 中断 新事物 (2)区别 包含 飞跃性与间断性 飞跃性与间断性 渐进性与连续性 知识点三 1.(1)稳定 度 (2)结合 规定 (3)幅度 2.(2)根本标志 破裂 适度 知识点四 1.(2)失当 (3)分寸 极端化 2.(2)折中主义 3.质 量 思考 此观点不正确。适度思维强调的“得中”不等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新课探究】 议题一 思考 (1)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这句话说明事物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最后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 议题二 思考 (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2)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超出“度”,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高度紧张”“过于放松”都不利于高考的正常发挥。 (3)提示:可以从“压力过小时”“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谈谈自己如何做好压力管理。 【课堂评价】 1.C [解析]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没有渐进的量的变化,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生,C正确;材料中的话没有说明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A不符合题意;坚持不懈地努力不一定能改变事物变化的趋势,B说法绝对;材料未强调质的含义,D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 坚持适度原则并非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关节点、永远保持量变状态,①④说法错误。漫画启示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度原则,即“分寸”,超出度的范围,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一事物就会变成他事物,②③正确。 3.D [解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意思是说,泰山因为不拒绝渺小的土壤,才有今天这样的高度;河海因为不拒绝细微的溪流,所以才有这样的深度。这句话强调了量变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D正确。 4.A [解析] 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从量变到质变要达到一定的度,“底线”就是度,而度就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即注意把握质变的节点,①正确。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说明底线思维是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一种蕴含了辩证法、实践论的系统思维,②正确。底线思维具有间接性(而非直接性)的特点,③错误。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的科学思维方法,不等同于形象思维,④错误。故本题选A。 5.A [解析] 认为“只有第三个馒头才让他吃饱”没有看到前两个馒头的作用,这否认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割裂了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①③符合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