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测13 土壤的形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因而有“万物土中生”的说法。如图为“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层是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2.关于土壤形成与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陡峭的山坡土层较为深厚 B.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C.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生长 D.湿热地区水热充足,土壤更肥沃 (2024·广东佛山月考)云南东川红土地被人们称为“上帝打翻的调色板”,这块土地的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据此完成3~4题。 3.红壤贫瘠,主要是土壤中 A.矿物质不足 B.土壤含水多 C.空气含量少 D.有机质缺乏 4.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是 A.增施化肥 B.种植绿肥 C.井灌井排 D.砾石覆盖 (2025·天津和平期末)如图为“某土壤剖面示意图”。该地年平均气温-4-0 ℃,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地表植被以针叶林为主。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字母对应的土壤剖面,正确的是 A.a:母质层 B.b:腐殖质层 C.c:淀积层 D.d:淋溶层 6.图中腐殖质含有较多的有机质,主要原因是 A.热带雨林生长量极为庞大 B.气候干旱利于有机质积累 C.气温低造成有机质分解慢 D.水土流失增加有机质含量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8.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主要取决于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如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资料。据此完成9~11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吨·公顷-1 总孔隙 非毛管孔 毛管孔 针阔叶混交林 59 14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17 56 7.79 1 833 9.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是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10.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11.当地灌木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根系较浅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少 D.岩石风化速度快 (2025·广西梧州阶段练习)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去某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并测得土壤酸性较强。据此完成12~14题。 12.同学们看到的土壤类型是 A.黑土 B.水稻土 C.黄壤 D.红壤 13.该地土壤腐殖质含量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②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 ③孔隙大,有机质流失快 ④植被少,腐殖质积累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针对该地土壤酸性较强的特点,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是 A.增施复合肥 B.施用熟石灰 C.增大土壤孔隙 D.降低土壤水分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到郊区进行土壤的野外观测,在观测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如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据图可知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 A.①为时间 B.①为地貌 C.②为腐殖质 D.②为成土母质 16.同学们发现从低平洼地到山顶土壤颗粒物存在明显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