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9217

浙美版(2024)七上 第四单元第10课《茶香四溢》课件(17页)+教案+素材

日期:2025-09-30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3417832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茶香四溢,教案,17页,课件,10课,美版
    (课件网) 茶香四溢 中国茶文化与陶艺茶具设计 浙美版2024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课 情境导入:茶的魅力 茶的家族:六大基本茶类特征 展示品种:西湖龙井(绿)、白牡丹(白)、祁门红茶(红)、铁观 音(乌龙) 茶类 颜色 形态 绿茶 (龙井) 白茶 (白牡丹) 红茶 (祁红) 乌龙茶 (铁观音) 任务:结合图片完成表格填写与特征描述 茶香四溢 · 教学课件 黄 茶 (黄山毛峰) 黑茶 (花卷茶) 汤色 茶文化之旅 茶的地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核心概念1:陆羽与《茶经》———唐代陆羽所著,世界首部 茶学专著 核心概念2:茶文化精神———从“精行俭德”到高雅精神享 受 问题:“饮茶对中国人而言,仅仅是解渴吗?” 茶圣陆羽 《茶经》与唐代茶文化 陆羽(733—804),字鸿渐,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仙”, 尊为“茶圣”。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而闻名于世。 《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 验。 他对茶叶的起源、种植、采制、烹煮、饮用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 论述。 陆羽的《茶经》不仅是一部茶学百科全书,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 的里程碑,对后世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茶香四溢 · 教学课件 茶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作为一种饮 品,早已超越了其物质本身,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 精神世界。 起源传说: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 而解之。 文化载体:从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的泡 茶,茶俗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与社会风 貌。 精神象征: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是中国人 追求和谐、宁静生活态度的体现。 茶香四溢 · 教学课件 茶具演变———唐代至清代工艺之美 唐 越窑青釉葫芦形壶 青瓷,简约实用 宋 建窑兔毫盏 黑瓷,斗茶专用 明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瓷器,纹饰精美 清 紫砂盖壶 集诗书画印于一体,2006年非遗 思考讨论:不同朝代茶具材质变化与饮茶方式的关系? 陶艺实践———泥板成型法制作步骤(上) 陶艺实践:泥板成型法(上) 1. 擀制泥片:用碾棍擀平整,厚度均匀(约5mm) 2. 切割壶底:圆形泥片,直径6-8cm 3. 围合壶身:长方形泥片沿壶底围合,接口抹泥浆 4. 拍压壶口:用拍子将壶口拍小,确保圆润 技法要点:泥片厚度一致,接口处“十字交叉法”加固 安全提示:使用竹刀时注意手部防护 陶艺实践———泥板成型法制作步骤(下) 陶艺实践:泥板成型法(下) 5. 制作壶嘴:泥片卷成管状,竹刀斜切45° 6. 开设水口:在壶身对应位置挖出与壶嘴匹配的斜孔 7. 黏结部件:壶嘴、把手与壶身接口抹泥浆,交叉加固 8. 制作壶盖:圆形泥片略大于壶口,添加盖纽 分层任务:基础层(标准型茶壶),提高层(刻花纹/贴装饰) 时间分配:壶身10分钟→部件连接15分钟→修整5分钟 难点突破:壶嘴对接与比例协调 关键技法: 壶嘴斜切面与壶身接口吻合(用泥浆薄而匀涂抹) 比例参考:壶高:壶宽≈ 3:2 ,视觉平衡 常见问题:接口开裂(原因:泥片过干/泥浆不足) 解决方法:“湿接法”———接口处喷水湿润,泥浆黏结后用手 指按压加固 示范视频: 教师演示壶嘴对接全过程 作品展示与评价标准 作品展示与评价 展示形式:“茶室博览会”———每组作品贴标签(制作人+设 计理念) 评价维度:工艺评价(泥片平整、接口牢固);创意评价(造 型新意、装饰美感) 互评环节:小组代表介绍作品灵感,投票选出“最佳工艺奖” “最佳创意奖” 教师点评:结合教材范例,强调“实用与美观结合” 拓展延伸———文化调查与跨学科实践 拓展延伸 课后任务1:采访长辈“茶具故事”,撰写150字短文 任务2:用黏土复刻宋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