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9730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3.1.1平均分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7454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3.1.1
  • cover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数学·人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 级 二 学 期 单 元 三 1-6的表内除法 课 题 第2课时 平均分的方法 一、教材内容解读 1. 知识内涵 (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知识体系中处于除法初步认识的关键位置,是后续深入学习除法运算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通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教材以具体生活情境呈现内容,如将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例题,借助直观插图展示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做一做”环节则通过不同的实物分配情境,如酸奶、蜂蜜、香蕉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从例题到习题,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教材编排特点在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意图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平均分的含义。逻辑线索清晰,先通过例题示范平均分的具体操作,再通过习题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实践,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2. 素养内涵 本节课承载了“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如下: (1)数感:学生在将18个橘子、10盒酸奶等具体数量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量的分配与变化,增强对数的感知和理解。 (2)运算能力: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操作,学生初步建立起除法运算的表象,为后续正式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在分的过程中理解数量间的分配关系,培养运算的初步能力。 (3)推理意识:在解决“每只小熊能分到多少罐蜂蜜”“不同只数小猴分别能分到多少根香蕉”等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如小熊数量、香蕉总数等,推理出每份的数量,从而培养推理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将物品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解决简单平均分问题。 2.通过对平均分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 3.在平均分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本质,能正确进行平均分的实际操作。 四、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拿出24颗糖果,宣布:"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分糖果挑战!每组6人,这堆糖果要分得又快又公平———每人必须一样多。先讨论方法,再派代表演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法(可能出现抓阄、轮流拿等),尝试操作并发现问题。 教师追问:"怎样确保每组都没意见?有没有更聪明的分法?" 学生活动:思考后可能提出"先每人1颗轮流分"等策略。 过渡语:"你们的方法和数学家们研究的'平均分'很像呢!今天我们就用智慧破解'公平分配'的秘诀!" 【设计意图: 以分糖果游戏制造认知冲突(随机分VS有序分),激活学生分物经验,在操作中感知平均分的核心特征(每份同样多),为理解"多次等分"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 理解平均分的分法 活动1:观察例题分橘子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橘子的步骤。 提问核心问题:“同学们,看看这里是怎么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呢?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插图,描述分橘子的过程,如“第一步每份先各放1个,分掉6个; 第二步每份再各放1个,又分掉6个; 第三步最后每份再各放1个,正好分完”。 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那为什么要这样一份一份地放呢?这样放能保证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这样能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活动2:重复分橘子操作 教师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18个同样的学具(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