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9732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三 1~6的表内除法1.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4114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除法,小学,平均分,认识,初步,表内
  • cover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平均分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数学·人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 级 二 学 期 单 元 三 1-6的表内除法 课 题 第1课时 平均分 一、教材内容解读 1. 知识内涵 (1)地位和作用:“平均分”是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内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后续学习除法运算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关键铺垫,为理解除法的本质含义奠定基石。 (2)内容呈现:教材以生活情境引入,如“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引发学生思考不同分法,进而引出“平均分”概念。通过“8袋饼干,每2袋一份,能分成几份”及“12袋饼干,每3袋一份,能分成几份”等例题,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平均分。“做一做”中的题目,从判断平均分、填空描述平均分到圈一圈并填空等多种形式,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3)编排特点、意图及逻辑线索:教材编排由浅入深,先通过具体生活实例感知不同分法,自然引出平均分概念;再以例题的操作活动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最后借助习题巩固,逐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构建起从概念认知到实践应用的逻辑线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 素养内涵 (1)本节课承载了数感、几何直观、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这几条核心素养。 - 数感:在对物品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物品的分配操作,如6块糖、8袋饼干等,感受数量的变化与分配关系,从而培养数感。 (2)几何直观:借助圈一圈的活动,如圈饼干、圈小棒、圈杯子等,将抽象的平均分概念直观化,学生通过观察圈的过程和结果,更清晰地理解平均分,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3)运算能力:在解决每份几个能分成几份的问题过程中,为后续除法运算学习积累经验,初步培养运算能力。 (4)应用意识:教材以生活中的分物品情境展开,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平均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分配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判断是否为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借助具体操作与填空练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初步的数感与逻辑思维。 3.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按指定每份数量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2.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是否为平均分,理解平均分在不同情境中的含义与应用。 四、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给每组学生分发6张彩色圆片,提出任务:“请用不同方式将6个圆片分成3堆,看看哪组方法多!”巡视中收集典型分法。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并展示成果,发现各组圆片数量差异。 过渡语:“这些分法中,哪种能让每堆小伙伴都满意?为什么2/2/2分法最公平?这种特殊分法藏着数学的智慧哦!”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圆片体验不同分法,制造“公平分配”的认知冲突,自然聚焦每份数量相等的核心特征,为“平均分”概念建立具象认知基础。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感知平均分 活动1:分一分,说一说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呈现问题“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如小卡片代表糖)进行分一分的操作。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将6个小卡片分成3份,可能出现多种分法,如1、1、4;1、2、3;2、2、2等。然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分法,描述每份分别是多少。 教师活动:挑选不同分法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法,并引导其他学生观察这些分法有什么不同。提出核心问题:“这些分法中,有没有哪一种分法比较特殊呢?特殊在哪里?” 学生活动:观察不同小组展示的分法,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学生回答出每份都是2块的分法比较特殊,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