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0560

【新课标】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商务星球版新教材八上

日期:2025-11-16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7740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中国,教材,版新,星球,商务,气候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气候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八年级上(2024商务星球版) 节次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八年级上册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课标分解 该课标聚焦中国气候知识,要求学生借助地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在归纳气候特征上,需引导学生从气温、降水等要素入手,利用 “中国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如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通过 “年降水量分布图”,明确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结合这些,概括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分析影响因素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纬度位置影响气温,如我国南北跨纬度广,造成冬季温差大;海陆位置影响降水,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少;地形因素也关键,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少,且地势高低影响气温垂直变化。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图表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 。 教材分析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 章节,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核心内容,承接 “中国的地形”,为后续 “中国的河流”“农业分布” 等人文地理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为主线,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先通过气温、降水分布图呈现气候基本特征,再分述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等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最后结合生活案例(如南北温差对民居、服饰的影响)体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教材突出图表化呈现,搭配 “中国 1 月 /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 等核心图表,符合初中生直观认知特点;融入 “活动探究”(如对比三亚与漠河冬季气温差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但部分抽象内容(如季风成因)表述较简略,需补充动画或示意图辅助理解。教学中需把握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 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分析气候分布规律,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契合初中地理 “生活化、实践性” 的课程理念 。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已学 “中国的地形”“世界的气候”,掌握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等基础概念,能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取气候数据,为学习 “中国的气候” 奠定认知基础,但对 “季风成因” 等抽象大气环流知识理解薄弱。从能力层面,初中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擅长解读地图、图表等具象信息,能通过对比 1 月 / 7 月气温分布图发现南北温差,但综合分析气候与人类活动关联(如季风对农业的影响)、归纳区域气候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易出现 “只描述现象,不分析原因” 的问题。从学习特点看,学生对生活中的气候现象(如南北冬季穿衣差异)兴趣浓厚,但对枯燥的气候数据、成因原理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部分学生存在区域认知偏差,对西北、青藏等非季风区气候特征的感知较模糊,需结合生活化案例和可视化工具(如动画、实景图片)降低学习难度,强化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差异的原因,理解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2.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3.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理解季风气候显著等气候特征及成因。4.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如南北、东西部、夏季、冬季)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差异分析,认识区域气候特点,形成对中国气候空间、时间分布的清晰认知。综合思维从气温分布、降水变化等多要素,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纬度、海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