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形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八年级上(2024商务星球版) 节次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八年级上册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 课标分解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我国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及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的特征,明确阶梯界线山脉。结合河流流向等资料,简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化地图信息提取与综合归纳能力。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形” 是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核心内容,在教材体系中承上启下:既承接七年级 “世界地形” 的基础认知,又为后续 “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 等章节铺垫 ——— 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基础要素,其分布与地势特征直接影响气候分布、河流流向及人文活动,是构建区域地理认知的关键环节。教材内容遵循 “直观感知 — 规律归纳 — 联系实际” 的逻辑:先通过 “中国主要地形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等五种地形,感知 “地形类型多样” 的特点;再结合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归纳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的核心规律,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与主要地形区;最后通过 “山区面积广大” 的板块,联系山区开发(如旅游业、林业)与保护(如生态脆弱性),渗透人地协调观。教材注重初中生认知特点,以彩色地形图、简表对比(如主要地形区特征)为主要呈现方式,降低抽象概念难度;同时设计 “活动题”(如绘制地势剖面示意图),强化读图能力与实践操作,为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生在学习 “中国的地形” 前,已在七年级掌握世界地形的基本概念(如山地、高原等地形类型),能读取简单地形图,具备一定空间认知基础,但对中国地形的具体特征仍缺乏系统认知。 从认知特点看,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的地形景观(如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兴趣较高,但抽象归纳能力较弱 ——— 如面对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易混淆阶梯界线的山脉名称,也难理解地势对气候、河流的间接影响。同时,学生对家乡地形有生活感知,可作为教学切入点,但对全国尺度的地形分布规律(如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缺乏整体把握。 此外,学生读图能力存在差异:多数能识别单一地形区,但整合 “地形类型图” 与 “地势阶梯图”,分析地形与人类活动(如农业分布、交通建设)关联的综合思维尚未形成,需通过具象案例与分步引导突破这一难点。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及相关材料,概括我国的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特征,分析我国地势在气候、河流、交通、水能方面的影响。2. 运用地图及相关材料,概括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了解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根据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能够判别和识记不同走向的山脉。4.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认识这些地形区的特点及分布。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特征,识记我国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及这些地形区的特点。2.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水能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多维度理解地理事物联系。3.地理实践力:开展山区考察、辩论赛等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收集、分析地理信息。4.人地协调观:理解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理念,认识山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评价任务 从三维度展开:基础层看学生能否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识别 5 种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