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0567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04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426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初中,格式,教学设计,自然灾害,自然环境
  • cover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2.针对某一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滑坡),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培养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 3.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4.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与国家安全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章节的收官内容,承接“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同时为后续“自然资源”“主要产业”中“人地协调发展”理念的渗透奠定基础。教材以“汶川地震”为情境切入,围绕“多地质灾害”“多气象灾害”展开,先介绍灾害类型与分布,再分析成因与防治,最后关联防灾减灾实践,既体现“自然环境→灾害发生→人类应对”的地理学逻辑,又融入“生命安全”“生态安全”等国家安全教育,同时渗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自然灾害有生活感知(如暴雨、台风),但对“灾害成因与自然要素的关联”(如地形与滑坡的关系)理解模糊;能识别灾害现象,但难以系统分析“分布规律与防治措施”;对“汶川地震”“台风防御”等案例有初步了解,可通过“案例探究+模拟演练”激发学习兴趣,对直观性强的地图、视频、模拟实验类学习工具接受度高,可通过实践操作突破“防灾技能”等应用型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上,指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及洪涝、干旱、寒潮、台风(气象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描述其空间分布规律(如地质灾害多分布于西南山区、气象灾害多分布于东部季风区)。 2.综合思维:结合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分析某一自然灾害(如长江中下游洪涝)的形成原因(如地势低平、夏季暴雨集中、河道弯曲),区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地震逃生”“台风防御”演练,掌握基本的灾害安全防护技能;通过设计“家乡某灾害防治方案”,提升资料收集、方案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 4.家国情怀:结合汶川地震救援、南水北调防洪等案例,感受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通过“灾害无情人有情”的案例分享,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与集体责任感,认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台风)的分布特征。 2.典型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的形成原因与基本防治措施。 3.常见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如地震时的躲避方法、台风时的避险要点)。 (二)教学难点 1.分析自然灾害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联(如西南山区地形崎岖→滑坡泥石流多发;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洪涝干旱频发)。 2.针对具体灾害,设计科学、可行的防治方案(需兼顾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体现“因地制宜”)。 教学准备 1.教具: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分层设色地图(挂图)、汶川地震纪实视频(片段)、台风形成动画、滑坡模拟实验装置(斜面木板、沙土、喷水壶)、洪涝灾害成因示意图。 2.学具:空白中国轮廓图、“自然灾害分布与成因”任务单、“防灾技能手册”模板、灾害防治方案设计表(包含“灾害类型、成因、防治措施、实施步骤”等栏目)。 3.素材:2023年河南郑州暴雨灾害案例资料、中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宣传海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