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0741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30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468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地理,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 cover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识别主要山脉,描述山脉的走向及分布规律。 2.结合地形模型找到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 3.通过读图分析,归纳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提升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章节的开篇内容,承接“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为后续学习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奠定空间基础。教材以“红军长征路线”为情境切入,围绕“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展开,先介绍山脉作为地形“骨架”的分布,再阐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既体现地理学“地形影响人类活动”的核心逻辑,又渗透“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同时融入革命文化教育(长征精神)。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地形有初步生活感知(如家乡的山地、平原),但对“山脉走向”“地形类型划分”等专业概念理解模糊;能识别简单地形景观图,但难以将地形特征与空间分布结合;对长征等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可通过“地形与长征”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直观性强的模型、地图类学习工具接受度高,可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抽象概念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及弧形山脉的代表山脉,描述其分布规律。 2.综合思维:结合地形模型,对比分析五种基本地形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地表形态差异,归纳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 3.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简易山脉分布示意图、拼接地形模型,提升地图绘制与动手操作能力。 4.家国情怀: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革命先辈克服地形障碍的奋斗精神。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2.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山脉作为地形“骨架”,对其他地形类型分布的制约作用。 2.区分易混淆的地形类型(如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 教学准备 1.教具: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动画视频、红军长征路线与地形关系示意图。 2.学具:空白中国轮廓图、彩色铅笔、、简易山脉走向示意图模板。 3.素材:《七律 长征》诗词音频、不同地形区景观照片(如青藏高原、东北平原)、山脉走向判断方法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 一、教学导入 播放《七律 长征》诗词音频,展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标注途经的主要地形区,如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边缘),提问:“红军在长征中翻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20余座海拔超4000米,为什么地形会成为长征途中的重要挑战?这些高山险峰属于中国地形的哪种类型? 设计意图:以革命历史情境为切入点,将地形与人类活动(长征)建立关联,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渗透革命文化教育,自然引出本课核心主题———中国的地形。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第一学程:探究中国山脉的分布规律 学习任务一 结合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识别不同走向的山脉,归纳山脉分布规律,理解山脉作为地形“骨架”的作用。 主问题1: 中国主要山脉分为哪几种走向?不同走向的山脉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为什么说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骨架”?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 ①阅读教材“山脉纵横交织”部分,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用不同颜色笔标注以下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