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学校 姓名 课题名称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标 解读 课标要求:2.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在认知层面,结合史实的分析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概念;在理解与认同层面,通过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以至现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深刻领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非偶然,坚定道路自信。这两个目标共同构成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深化过程。 教材 分析 本课是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的第一框,是揭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关键一课。本课包括两目,分别阐述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及失败原因,阐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程及历史意义,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学情 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对近代史的重大事件有初步了解,但认知多为零散史实,难以把握内在逻辑。其思维正处于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关键期,虽开始追问“为什么”,但分析能力仍较薄弱,容易混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区别。同时,他们偏好叙事性学习,对理论说教易产生疏离感。 因此,教学关键在于“引导”而非“灌输”。应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兴趣点,通过对比表格、问题链和典型史料,引导其自主探究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厘清核心概念。更要注重将历史结论置于鲜活的史实分析中,帮助学生在逻辑推导中自然生成对“四个选择”的政治认同,并理解本课内容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关系,实现知识构建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教学 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近代中国救国方案展”史料的活动,了解各种建国方案的基本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知道这些方案的共同局限性,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其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根本胜利的内在原因,感悟近代中国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曲折与艰辛。 通过从多个维度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的活动,明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理解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坚定政治自信,增强逻辑思辨和系统阐述理论问题的能力。 通过综合运用本课所学正反两方面史实来论证历史必然性的活动,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艰辛与伟大,培养了整合知识、史论结合地论证复杂历史命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征及其“新”之所在。 依据: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理解中国革命何以胜利的理论基石。需要引导学生从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和所属世界革命范畴等维度,深刻理解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心的双重选择”这一历史必然性依据:这一结论高度抽象,学生难以自发形成。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成功,让学生真正信服“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认同这一历史结论。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史料研习与探究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 设 计 过 程 导入:播放短视频《复兴之路》片段(展现近代中国的屈辱与人民的抗争),并出示毛泽东著名论断:“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