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1155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30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432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地理,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 cover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描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说出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及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理解季风活动与旱涝灾害的关系。 3.通过对比分析、实验模拟等活动,提升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认识季风气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气候”章节的核心延伸,聚焦气候的另一关键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承接上一课时“气候复杂多样”,深入阐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主导作用。教材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夏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季风与旱涝灾害”为核心线索,既体现地理学“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学科逻辑,又渗透“人地协调”的生态理念,同时结合“长江流域洪涝”“华北春旱”等案例,衔接“防灾减灾”现实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时代性。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季风”概念陌生,但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季节降水特征有生活体验;能读懂简单的季风区分布图,但难以理解“夏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的动态过程;对“旱涝灾害”有零散认知(如新闻报道的洪水),但缺乏与季风活动的关联认知。学生对实验模拟、动画演示等直观性学习方式兴趣较高,可通过“模拟夏季风影响”实验突破抽象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描述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影响范围;说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的大致规律(4月华南、6月江淮、7-8月华北东北、9月南撤)。 2.综合思维:结合季风活动,分析我国东部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的成因;理解夏季风进退失常与旱涝灾害的关系(如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夏季风影响降水”实验(用喷水壶模拟夏季风、隔板模拟山脉),理解季风对降水的影响机制;结合“我国东部雨带推移”动画,绘制雨带推移示意图,提升动态地理过程的表达能力。 4.家国情怀:认识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如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的优势与旱涝灾害的挑战,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防灾减灾”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及冬夏季风的特征(源地、性质、风向)。 2.夏季风对我国东部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雨带推移、降水集中在夏季)。 3.季风气候的优势(雨热同期)与挑战(旱涝灾害)。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夏季风进退与东部雨带推移的动态关系,及对降水时间分配的影响。 2.分析夏季风强弱变化与旱涝灾害的关联(如“北涝南旱”“南涝北旱”的形成机制)。 教学 准备 1.教具: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夏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动画视频、冬夏季风示意图(标注源地、风向、性质)、我国东部四城市(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降水量柱状图、“模拟夏季风影响”实验器材(塑料盒、喷水壶、隔板、海绵块模拟陆地)。 2.学具:空白中国东部轮廓图(标注主要城市)、彩色铅笔、季风特征对比表(学生任务单)、雨带推移与旱涝灾害关联表。 3.素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新闻视频、华北春旱农田干裂照片、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使稻田丰收的景观视频。 教学过程(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及意图、教法学法、预设生成等) 个性化 复备 一、教学导入 播放两段视频素材:①2023年夏季长江流域因持续暴雨引发洪涝,农田被淹;②同年春季华北地区因降水稀少,小麦田干裂,农民进行人工灌溉。提问:为什么我国同一时期会出现南方洪涝、北方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