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1280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3课时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30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441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地理,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 cover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黄河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运用黄河水系图,描述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区、注入海洋(渤海)、长度(5464千米)及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说出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桃花峪)及各河段主要特征。 2.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理解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泥沙淤积、人工筑堤),探讨黄河水患的治理措施。 3.通过案例分析(如小浪底水利枢纽)、模拟实验等活动,提升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认识黄河对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的意义,树立“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生态观念。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的河流”章节的重点内容,与长江形成对比,凸显我国河流的区域差异。教材以“中国第二长河”为定位,围绕“黄河水系”“各河段特征”“水患与治理”展开,先呈现黄河的基本概况,再聚焦中游水土流失与下游“地上河”两大核心问题,既体现地理学“人地关系”的核心逻辑,又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同时结合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治理工程,衔接“水土保持”“防灾减灾”等现实议题。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黄河有“含沙量高”“多水患”的初步认知,但对其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上中下游划分等细节掌握模糊;能理解“水土流失”与“植被破坏”的关联,但难以综合土质、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分析中游水土流失的成因;对“地上河”的危害(易决口泛滥)有零散认知,可通过“模型演示”直观理解其形成过程。学生对实验模拟、案例辩论类学习活动兴趣较高,可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抽象难点。 教学 目标 1.区域认知:能在黄河水系图上准确标注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上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桃花峪),描述黄河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青海、甘肃等9个)及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 2.综合思维:结合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气候(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过度开垦)等因素,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理解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中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人工筑堤→河床更高)。 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水土流失”实验(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泥沙冲刷),理解植被对保持水土的作用;结合“地上河”模型,分析加固大堤、调水调沙等治理措施的原理。 4.家国情怀:从黄河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中感受我国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认识黄河在北方地区供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保护黄土高原、治理黄河”的责任意识。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河的基本概况(发源地、流经区域、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 2.黄河各河段特征:上游(水能丰富、灌溉作用突出)、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水患频繁)。 3.黄河的治理措施(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加固大堤、小浪底调水调沙)。 (二)教学难点 1.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多因素成因(自然:土质、气候;人为:植被破坏)。 2.理解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水患的关联,以及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的原理。 教学 准备 1.教具:黄河水系图(分层设色挂图)、黄河干流纵剖面图、黄河各河段景观图(龙羊峡、壶口瀑布、“地上河”)、“地上河”形成过程动画视频、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视频。 2.学具:空白黄河水系图、彩色铅笔、黄河各河段特征分析表(学生任务单)、“模拟水土流失”实验器材(塑料盒、不同植被覆盖的土壤样本、喷水壶)、“地上河”模型(透明水槽、泥沙、小塑料板模拟大堤)。 3.素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卫星影像、黄河决口泛滥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