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1846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296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突破,优化组合,名校,百强,历史,高中
    大题练(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1)理由:英军船坚炮利,清军防备薄弱。 原因:军舰少且无法驶入内河,气候变化,援军和运输难以为继。 (2)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近代化实践)。 简析:落后的封建帝国根本无力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农耕文明不敌工业文明),林则徐也不能挽回失败;人们仍然寄希望于传统能臣,没有对战败原因进行深层次反思。 (3)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分析,避免绝对化;客观公正,减少感情因素。(言之成理即可) 2.(1)任选两个观点并进行原因分析 观点一: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而没有进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基于该立场,指出了洋务运动的不足。 观点二:对洋务运动提出了负面的评价,认为它是反动的、卖国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运动。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当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主要采用阶级分析方法,强调阶级斗争的观点。 观点三:对洋务运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抵御外侮的作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鼓舞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 (2)认识: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史学研究范式、个人立场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评价要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客观、全面、辩证、历史等原则,将历史事件置于其特定时代中进行综合分析。不同的历史评价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认识历史。 3.(1)分类与价值 史料1、5、6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档案与文书,是最原始、可靠、权威性的记录,史料价值最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鸿章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和作用。 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报刊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 史料3、4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文集与书信,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可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活动。 (只要按史料类型分类可酌情给分,未按史料类型分类不给分) (2)阐释:李鸿章社会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政府统治腐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李鸿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积极筹划海防建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具有阶级局限性。 总之,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为己任,具有落后性。(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论题:评价义和团运动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入侵加剧,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中华大地逐渐传播,与本土文明产生剧烈冲突。在民族矛盾与文明冲突的双重背景下,19世纪末,华北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该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展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厚力量,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它对中华文明的坚守,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 但该运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以“扶清灭洋”为旗帜,对腐朽的封建清王朝仍抱幻想;它以封建迷信思想为纽带,对先进工业文明盲目排斥和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总之,对于义和团运动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认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