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2135

【学霸笔记】高中历史同步周测4《中西方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选择性必修1(教师版)

日期:2025-10-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4947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中西方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教师,必修,选择性,学霸,周测
  • cover
周测4 中西方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图所示为在今新疆地区出土的汉代屯田官官印“司禾府印”和绣有隶书字体“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的织锦。由此可推知,汉代(  ) A.农业和纺织业成为新疆主导产业 B.西域地区存在民族交流交融 C.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中央政府开始介入西域管理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代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实行的屯田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出土的织锦上绣有隶书文字,这说明汉代西域地区存在民族交流交融的现象,故选B项;仅以一处遗址的出土文物不能说明农业和纺织业成为新疆主导产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汉代与西域地区的民族关系,不能说明整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排除C项;材料未明确出土文物的时间,不能得出“中央政府开始介入西域管理”的结论,排除D项。 2.如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A.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相互影响 B.海陆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 D.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代外来词来源众多,这反映汉代与外部世界交流广泛,既有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又有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等地的联系,说明汉朝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故选C项;少数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传入中国,体现的是单向影响,而非双向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汉代,不能体现“长期繁荣”,且匈奴语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已经传入中国,排除B项;汉朝与欧洲罗马帝国进行间接往来,排除D项。 3.唐末大顺年间,沙陀部族的首领李克用,遣使向昭宗上表讼冤,并且责备皇帝说:“朝廷当阽危之时,则誉臣为韩、彭、伊、吕;及既安之后,则骂臣为戎、羯、胡、夷。”这折射出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 B.华夏认同增强 C.夷夏之辨消失 D.羁縻政策完善 答案 B 解析 李克用不满于自己在国家安定后被贬低为“戎、羯、胡、夷”,这说明当时华夏认同感在增强,故选B项;材料并未明确提及阶级矛盾,李克用的抱怨主要是关于朝廷对他的态度变化,而非阶级斗争,排除A项;从李克用的话中可以看出,夷夏之辨在当时并未消失,反而被朝廷用作评价李克用的标准,排除C项;羁縻政策是古代中央政权笼络和控制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种政策,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 4.据文献记载,唐都长安人口100多万,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中亚各国人,他们或为商人、或为使节、或为雇佣军。这反映出唐朝(  ) A.外交开放多元 B.募兵制度成熟 C.交通四通八达 D.夜市经济繁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都长安外国人云集,反映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人不同的身份显示出唐朝的多元文化,故选A项;募兵制度多指朝廷招募本国民众为职业军人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描述长安街道上外国人较多,据此无法判断唐朝的交通状况,排除C项;唐朝的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限制,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宋代夜市经济繁荣,排除D项。 5.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宋在邕州设立买马司,与大理等地进行马匹贸易,并采用多种交换方式,这一举措增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有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交融,故选A项;买马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且花费大量财物,并不能缓解南宋的财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