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中比喻修辞考点,附近三年真题案例 一、课堂实践与反思 作为新初一的开学第一课,《春》里藏着不少考点,想全部讲透实在太难。所以我就结合课标要求与教材要求,在讲课时重点抓了两个核心:一是修辞手法里的比喻,二是朗读技巧中的重音和停连。可即便聚焦了重点,想要讲深讲透还是挺费劲儿的。 为啥会有这中想法呢,主要是我在讲修辞手法时发现我让学生找文中的比喻句并赏析。不少孩子赏析思路没问题,但总把修辞手法认错。比如问到文末三个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大家都能确定有排比,可对 “比喻还是拟人” 吵成了一团 ——— 有的说两者都有,有的说只有拟人。 看到这情形我才意识到,还是比喻的核心概念没讲明白,不然孩子们不会在这种关键问题上卡壳。于是我赶紧反思补课,翻资料、理思路,编制本篇文章,就是想把这个知识点给学生彻底讲清楚。顺便整理了近三年的考试真题,以帮助同学们彻底掌握该考点。 二、考点依据梳理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初一学生的修辞掌握有明确要求:一是得懂 “什么是比喻”,二是要会分析比喻的用法,体会它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这两点是我们教学的核心方向。 (二)教材要求 教材的【单元导语】特意强调,要通过 “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来 “揣摩和品味语言”,可见这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渗透点。 而且课后《思考 探究 积累》的第三个例题里直接出现了比喻考点, 除此之外 本课末尾 “读读写写” 下面的【知识介绍】更是讲解比喻的基础素材,这些都得在课堂上重点利用。 三、比喻修辞考点精解 (一)定义与构成 比喻说白了就是 “打比方”,拿两种不同性质但有相似点的事物做比照,用熟悉的事物说明陌生的事物。它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被比喻的 “本体”、用来打比方的 “喻体”,以及连接两者的 “比喻词”。 这里有两个关键判断标准,必须同时满足才算比喻:①本体和喻体本质上得是不同的事物;②两者之间一定有相似之处。特别要提醒学生:不能光看有没有 “像”“仿佛” 这类词,很多带 “像” 的句子根本不是比喻。见下文第四条。 (二)表达目的 用比喻说到底是为了让语言更形象,帮读者理解不懂、不熟的事物。具体来说有这几种作用: 1.消除诧异: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 例如: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这里用 “微火星引发大火” 比喻 “片言之语引发战争”,让不可思议的事变得可理解; 2.阐明特征: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例如:地球圆圆的,像只橙子。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这里用“地球像橙子”,一下子就讲清了地球 “圆圆的” 特点; 强调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 例如: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这里用“药像苦瓜一样苦”,把抽象的 “苦” 具象化了; 3.肯定性质: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 例如: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像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这里用 “麝香藏不住香气” 比喻 “学者的长处掩不住”,用具体事物说明抽象道理; 4.褒贬情感:美化或丑化本体。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这里把“狗”比作“忠实的朋友” 是美化,把 “夏日”比作“地狱之火”是丑化,借比喻表达情感倾向。 (三)常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