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诚实守信》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的语境是社会生活,安定、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每个人认识社会规则,学习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本课对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 政治认同: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修养: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 责任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诚信,做诚信的人。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当今社会,讲究诚信、建设诚信社会是新时代的呼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声。诚信问题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道德品质,在人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诚信教育是思品课课程标准的内容,应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甚至渗透在做人的一生中。因此,本课的教学非常重要。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让学生认识诚信、践行诚信,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习者分析 从学情上看,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校园决非一方净土,不诚信的现象在初中生活中时有发生,学生交往中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校园中值得关注的热点之一。讲究诚信做人,已经成为关系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 从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来看,自我意识增强,喜欢交朋友,忠诚于朋友,甚至为了友谊而放弃原则,有时会做出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因此,本课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诚信成就未来,认识到做一个诚信的人、诚信地学习生活是要用一生去完成的作业。 本课的教学,我从学情出发,按照“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规律,课堂结构分为“再现生活、思索生活、回归生活”三个时段;运用一个小品设计的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其他材料起适当补充的作用,力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让师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共同成长。 3.学习目标确定 1.理解并能说出诚信的含义;理解并能准确说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理解并能准确说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树立法治观念。 2.理解并能准确复述诚信对个人、企业、社会和国家的意义,能运用观点分析具体事例。 3.知道如何做诚实守信的人,能在生活中积极践行诚信;领会诚信智慧,做有诚信智慧的人;珍惜个人诚信记录。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诚信的意义;2.践行诚信。 【教学难点】运用诚信智慧,做诚信的人。 确立依据: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讲究诚信、建设诚信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声。诚信教育不仅是思品课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而且应渗透到日常教育中,甚至渗透在做人的一生中。 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让学生认识诚信、践行诚信,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诚信,无论是在小学还是日常生活学生都有了初步了解,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感知诚信和思考诚信问题,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如何运用诚信智慧做诚信的人,学生还是缺乏深入的认识、理解与实践。而道德与法治课是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以落实具体行动为终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