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主题) 学习伴我成长 课时 第1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成长中的我”学习主题,本课对应“认识自我”与“健全人格”两个维度。课标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应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到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活动,不仅发生在学校,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需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学习的存在,理解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初步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点滴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增强作为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感,为后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列举出至少三种不在课堂内发生的学习行为,并准确说明从中学会了什么,从而理解“生活处处可学习”的广泛含义;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区分“玩耍”与“有目的学习”的不同,识别出隐藏在游戏、家务、交流等活动背后的学习过程,提升对学习本质的认知水平;通过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早期学习记忆(如第一次学会走路、说话、穿衣等),感受学习是伴随生命成长的自然过程,建立起“学习从出生就开始”的时间观念;愿意主动向同伴讲述自己的学习故事,在倾听他人经历的过程中拓宽对学习形式的认识,增强表达与沟通能力。 三、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打破“学习=上课”的固有认知,引导其将视野拓展至家庭、社区、自然等广阔空间,真正理解学习无处不在的本质特征;指导学生从亲身经历中提取学习元素,学会用“我在……中学到了……”的句式清晰表达,强化语言组织与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典型事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只要带有探索、模仿、练习的目的,就属于学习范畴,从而深化对学习内涵的理解。 四、学习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跳出教室场景去寻找非正式学习的实例,避免答案局限于“写作业”“读书”等传统形式;如何引导学生区分纯粹的游戏娱乐与蕴含学习目的的活动,例如同样是搭积木,随意堆砌与按照图纸拼装在学习意义上的差异;如何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学习伴随一生”变得可感可知,使学生能将婴幼儿时期的成长经历与当前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连贯的生命发展观。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在“我的学习足迹”小组讨论中,观察每位学生能否提出一个非课堂学习的例子,并判断其表述是否完整(包含地点、行为、收获三要素),以此评估其对“处处可学习”的理解程度;组织“猜猜他在学什么”游戏,展示几幅生活场景图(如孩子看蚂蚁搬家、老人学用微信、妈妈尝试新菜谱),请学生推测其中的学习内容,根据回答的合理性和多样性进行评价;开展“成长时光机”分享环节,请学生回忆并讲述一件小时候学会的重要本领,教师通过提问“你是怎么学会的?”“当时谁教了你?”来检验其是否意识到早期学习的存在;收集学生绘制的“学习地图”,检查是否涵盖校内外多个场所,标注内容是否具体,作为书面证据留存。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承担着破除旧观念、建立新认知的关键任务,为后续“我学习,我快乐”“学习有方法”两课提供思想前提。学生已在一二年级积累了丰富的校园生活经验,熟悉课堂学习的基本流程,但普遍缺乏对广义学习的系统认识。多数孩子认为只有老师讲课、完成作业才算学习,忽视了家庭劳动、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等活动的学习价值。此外,部分学生因学业压力产生厌学情绪,亟需通过拓宽学习边界来重建信心。因此,教学应注重生活化取材,选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图片或实物道具创设情境;采用小组合作、故事分享等互动形式调动积极性;对于内向或表达困难的学生,可通过绘画、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