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主题) 学习有方法 课时 第3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课聚焦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初步建构。课标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并尝试使用多种学习方式,如观察、提问、合作、实践等,逐步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同时,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与计划性。此外,课标强调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将“多在心中画问号”作为推动学习深入的重要动力,为后续高阶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至少三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请教老师、动手操作等,并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适用场景,理解“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的道理;能够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主动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尝试,并在活动后分享使用该方法的感受与效果,初步建立方法意识;通过“我的优势树”绘制活动,发现自己在某些学习领域的特长(如擅长记忆、喜欢表达、善于观察等),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增强学习自信心;愿意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知道“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养成边学边思、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中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个人观点,提升协作能力与沟通技巧。 三、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多种学习方法的存在及其价值,打破“只靠自己死记硬背”的单一模式,拓宽学习路径的认知视野;指导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体验不同方法带来的效率差异,如对比独自背诵与结对互查的记忆效果,从而激发其主动选择和优化学习策略的意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体差异,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优势,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进步;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困惑,营造“敢问、乐问、善问”的课堂文化氛围。 四、学习难点 如何避免方法教学流于形式化罗列,而是通过真实任务让学生亲身感受方法的作用,实现从“知道”到“使用”的转化;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提问=不懂=丢脸”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公开场合敢于暴露自己的疑惑,真正建立起“提问是勇敢表现”的积极认知;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兼顾方法多样性与深度体验,防止活动设计过于零散,缺乏主线串联;如何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形成持续性的行为改变,而非仅停留在课堂表演层面。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在“学习方法体验营”活动中,观察学生在完成同一任务时选择的不同策略(如独自完成 vs 小组讨论),记录其完成速度与准确率,并在分享环节考查其对方法效果的描述是否具体;开展“我的优势树”绘画展示,检查学生是否能清晰标注出至少三项个人优势(如“我会讲故事”“我写字很整齐”“我喜欢做实验”),并能简单说明理由;组织“班级小问号”征集活动,请每位学生写下当前最想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投入“问号箱”,统计提问数量与类型分布,评估其问题意识的发展水平;设置“合作解难题”小组任务,观察成员间的互动情况,包括发言机会分配、意见整合能力、冲突处理方式等,综合评价其团队协作表现。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课作为单元收官之课,承接前两课“学习无处不在”“学习带来快乐”的认知与情感基础,进一步深化为“如何学得更好”的行动指导,实现从观念到方法的跃升。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萌芽,能够初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但多数仍依赖教师安排,缺乏自主规划意识。部分学生存在“只会埋头苦干”的现象,不善于总结经验;也有学生盲目模仿他人方法,忽视个体差异。因此,教学应注重实践导向,设计可操作的任务链,让学生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