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4627

第三单元 快乐的动物( 教学设计+分层练习及答案+游戏文字素材) (共3份打包)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

日期:2025-10-0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24次 大小:510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素材,上册,二年级,北师大,打包
    教学设计 课 题 快乐的动物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 “倍” 的含义,能运用 “倍” 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会用画图或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 “倍” 的概念形成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教 学 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 “倍” 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难点:理解 “倍” 的本质,能运用 “倍” 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电子媒体 小棒、三角形、圆形卡片、教材图片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建议 一、情境导入 1. 出示 “快乐的动物” 情境图(包含猴子、兔子、鸭子、松鼠等),面带微笑提问:“小朋友们,森林里正在举办动物聚会,大家看看图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各自有多少只呢?请大家认真数一数,和同桌互相说说你的发现。” 2. 巡视学生交流情况,待多数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标注每种动物数量(如猴子 3 只、兔子 6 只、鸭子 12 只、松鼠 2 只),并及时表扬:“你数得真仔细,把兔子的数量准确找出来啦!” 观察情境图,认真数每种动物的数量,与同桌分享自己的计数结果(如 “我数出猴子有 3 只,鸭子有 12 只”)。 2. 积极举手汇报,补充或纠正同伴的回答,明确每种动物的具体数量。 1 情境图可适当放大动物形象,突出数量特征,方便学生计数。 2. 若学生计数有困难,可引导其按 “从左到右” 或 “从上到下” 的顺序数,避免重复或遗漏。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倍” 的含义(8 分钟) 1. 手持小棒示范:“我们知道猴子有 3 只,兔子有 6 只,现在请大家用小棒摆出它们的数量,猴子的小棒摆一行,兔子的小棒摆另一行,注意要一一对应哦!” 2. 巡视指导,对摆得规范的学生点赞:“你摆得真整齐,一眼就能看出猴子和兔子的数量关系!” 3. 引导提问:“观察自己摆的小棒,如果把 3 只猴子看成 1 份,兔子的数量能分成这样的几份呢?谁愿意上台用圈一圈的方式展示给大家看?”4. 根据学生上台操作情况,总结:“兔子的数量有 2 个猴子那么多,所以我们说兔子的只数是猴子的 2 倍。” 并板书核心结论。 (二)用除法表示倍数关系(6 分钟) 1. 疑惑提问:“兔子的只数是猴子的 2 倍,这个‘2’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大家想想,求兔子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其实就是求 6 里面有几个 3,用什么方法计算合适呢?” 2. 等待学生回答,若有学生说出 “除法”,及时肯定:“你真会思考,没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并板书算式 “6÷3=2”,标注各数字含义:“6 是兔子的只数,3 是猴子的只数,2 是倍数。” (三)小组合作探究其他倍数关系(6 分钟) 1. 布置任务:“除了兔子和猴子,图中还有鸭子、松鼠,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倍数关系呢?请小组合作,选两种动物,先数数量,再用摆小棒或画图的方式找关系,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完成后派代表汇报。” 2. 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对遇到困难的小组提示:“先确定选哪两种动物,再数清楚数量,比如鸭子 12 只,松鼠 2 只,想想 12 里面有几个 2 呢?” 3. 各小组汇报时,认真倾听,点评补充,板书相关算式(如 “12÷3=4”“12÷6=2”),并强调:“不管选哪两种动物,求倍数关系都用除法哦!”。 (一)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按要求用小棒摆猴子和兔子的数量,确保一一对应。 2. 观察小棒,思考后举手回答,部分学生上台用圈一圈的方式展示兔子数量与猴子数量的份数关系,理解 “倍” 的直观含义。 用除法表示倍数关系 独立思考后发言,尝试说出计算方法,理解 “求 6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