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7394

【新课标】统编版三上第七单元第7课时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件+大单元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700430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课件,初晴,湖上,古诗,三首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时 课题: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内容分析: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写过很多关于西湖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语言应用: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理解诗意时,可以图文对照、注释对照、联系上下文,一边猜,一边读。 审美创造: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情境导入:趣味导入:大好河山,钟灵秀;无垠林海,毓英杰。让我们坐上时光的列车穿梭在古诗词的时光地图里,与李白、苏轼、王维一起诵读唐诗宋词的美好,想象文字中的山川河流的绮丽风光,辽阔疆域下的富饶广博。抒发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热爱之情。 环节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环节二: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环节三:认读生字 指导书写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1. 欣赏图片,背诵古诗。 (1)根据图片背诵《望天门山》 (2)回顾旧知,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 2.提示学法。 (1)解诗题,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圈景物,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 (3)品词入境,感悟诗情。 3.导入新课: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千古流传的诗篇。那么,苏轼眼中的西湖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请你读一读古诗,想一想这美好的画面吧。 自主读古诗,交流读后感受。 (1)理解诗体。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教师指定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 (1)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3)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2)交流景物带来的感受,想象画面诵读。 饮湖上 / 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老师范读。 ②学生齐读,注意读出节奏感, ③老师指定学生代表读古诗。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大家都读懂了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播放视频:西湖。感受西湖晴天和雨天各自的美。 品词入境,想象画面。 (1)出示晴天西湖的景色。你想到了诗中哪个词语?(板书:潋滟)关注重点词语:“潋滟”。这两个字我们通过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什么样子的湖面才能称为“潋滟”?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课本注释中知道“潋滟”是波光闪动的样子。 教师引导:你通过“潋滟”这个词语还能想到哪些词语? 学生预设: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湖水荡漾、浮光跃金、 (2)品词入境,引导朗读———同学们,在你们的描述中,微风拂过,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课件出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师生齐读诗句)如果你就站在苏轼的旁边,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赞叹这样的美景呢?学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教师过渡: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说一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预设:西湖下雨了。 教师追问:“西湖之雨”你们又是抓住什么关键词感受到的?(板书: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