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0749

6.1《树立法治观念》议题式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

日期:2025-09-27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743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5-2026,统编,上册,法治,道德,八年级
  • cover
《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铅中毒事件)说明法治对公民权利保障和社会秩序维护的不可替代性。 通过"光盘公约""文明监督"等活动,将守法义务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培育诚信守法的公民品格。 通过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生活细节中践行规则意识(如排队取餐),维护集体利益与社会公平正义。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 初中生对“法律”有初步概念,但多停留在抽象认知层面,对法治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缺乏深度理解;食品安全、校园安全等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易引发共鸣,但需引导其从感性认知上升至法治思维。 2.学习难点 对“法律权威源于内心信仰”“法治是国家治理基石”等理论表述理解不足,需通过真实事件(如铅中毒案)具象化阐释。 维权实践能力较弱,需强化法律程序认知(如举报流程、诉讼途径)。 教材分析 1.定位与作用 本课属法治教育重要内容,衔接“公民权利与义务”“依法治国”等单元,为培养法治素养奠定价值认同和行为基础。 2.内容整合 以教材中“树立法治意识”的理论框架为纲,整合社会热点案例(铅中毒事件、校园食安新规),将抽象法律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情境;突出“知行合一”:教材要求的法治知识(含义、重要性)与拓展的实践策略(学习法律、参与监督)相结合。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重点 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难点 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材料:甘肃天水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 引导学生思考: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因血铅超标入院,你有什么感受?当我们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时,应当怎么做? 教师引导:“今天就让我们从“铅中毒事件”看公民法治素养的养成,学习《树立法治观念》” 1. 观看材料,记录事件关键信息(涉事主体、违法行为、后果) 2. 口头回答感受(如“愤怒”“担忧”) 3. 齐读课题,明确学习主题 通过真实案例的情感触动与初步归因,建立法治学习的必要性认知。基于学情中“初中生对法治影响生活缺乏深度理解”的痛点,选用天水幼儿园血铅事件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在记录违法事实(工业颜料滥用)和表达共情(对患儿的担忧)过程中,将抽象法律概念与具象社会事件关联,激活“法治缺失导致灾难”的底层逻辑,为后续法治意识的价值探讨奠定经验基础。 解构违法案例本质,具象化法治意识的内涵。针对学情“法律权威源于信仰”的理解难点,设计“关键词圈划—根源讨论—生活化比喻”的认知链条:首先训练学生提取核心信息的能力(如“工业颜料”“违规使用”),再通过小组归因分析(利益凌驾法律)揭示法治意识缺失的实质;最后用“法律像食堂阿姨的手套”等自创比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的生活符号,突破初中生思维具象化的认知特点,实现“法治意识是内心认可”的概念建构。 实证法治功能,强化价值认同。紧扣学情“对法治是国家治理基石理解不足”的难点,引导学生从甘肃政府整改措施中直接标注法治三大功能(如“患儿免费治疗→保障权利”“官员问责→维护秩序”),用实证消解理论空洞性;通过分享“打架担责”等生活案例,反向论证法治缺失的后果,建立“法治守护个人权益”的具身认知;学案填空(法律权威源于人民信仰)则聚焦概念精准内化,破解“信仰法律”的抽象表述,实现从事实分析到价值认同的跃升。 构建“敬畏-学习-践行”的行为转化路径,落实知行合一。针对学情“维权实践能力弱”和教材“培养法治素养需行为基础”的要求,分三步设计: 1. 黑龙江案例:圈出“移送司法”等条款,理解“严守法律红线”即权责法定(敬畏法律); 2. 上海案例:罗列检测仪操作等技能,掌握法律工具(学习法律); 3. 光盘行动:制定公约条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