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测评卷(一) 1.D [解析] 家麻雀、树麻雀、黑顶麻雀、山麻雀是不同物种,则该地区所有的麻雀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以估算家麻雀的种群密度,无法精确计算,B错误;黑顶麻雀虽然属于留鸟,但季节变化也会通过影响黑顶麻雀的食物条件、繁殖等因素来影响其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正确。 2.C [解析] 生活在鄱阳湖保护区中的鸿雁和白鹤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尽管所处的环境相同,其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A错误;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鸿雁种群,若环境条件突然变差,种群数量可能下降,B错误;减少鄱阳湖环境污染能降低白鹤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鸿雁、白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其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并不能起到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年龄结构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3.B [解析]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导致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减少,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值高,A正确;样方的大小要根据被调查的对象确定,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但可能会增大调查的误差,B错误;植物一般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动物大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一般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由于高速公路一侧的绿化树呈带状分布,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D正确。 4.D [解析]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30×42÷5÷2=126只/hm2,田鼠被捕一次后再次被捕的难度增大,则调查数据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性别比例不能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年龄结构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随机捕获无法保证两次捕获年龄结构大体一致,若人为控制捕获群体的年龄结构则无法保证调查准确性,C错误;标记最好不要过于明显,不能影响田鼠正常生命活动,D正确。 5.D [解析] “J”形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每年以恒定的倍数在增长,因此每年增加的个体逐渐增多,A错误;图乙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防治蝗灾应在蝗虫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即c点以前,C错误;渔业捕捞时为了持续获得较大产量,需要种群在捕捞后能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因此捕捞后剩余量要在K/2左右,即c点左右,D正确。 6.D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比第10年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错误;白头鹎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表格数据中,白头鹎在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可能对应K/2,则环境容纳量可能约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7.B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但此时鱼的单次捕捞量不是最大,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鱼的单次捕捞量最大,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最大,此时种内竞争最为激烈,B正确;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增长,无K值,C错误;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不同种群的K值可能不同,D错误。 8.D [解析]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因为林冠层的郁闭度直接影响林下植物获得光照的多少,A正确;食物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与种群密度大小密切相关,因此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渔民在捕鱼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捕获更多的幼龄个体,影响来年鱼群产量,C正确;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D错误。 9.A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a点对应的数量确实是食草动物所示的最大数量,但是a点之后不能维持这个数量,所以a点对应的数量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食草动物和植物之间为捕食关系,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下降,植物数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