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 第一节 地球仪 素养目标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区域认知) 2.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地理实践力) 3.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4.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课前|知识梳理篇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地球的形状 项目 结论 意义 盖天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圆地方) 猜想阶段 浑天说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项目 结论 意义 观测海上归来的帆船 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证明地球是[1]圆 的 观察太阳和月亮 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以及月食时月球被遮挡的边缘是圆弧形的现象,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并确立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首次完成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证实地球是一个[2]球 体 地球卫星照片、 科学家精密测量 通过从宇宙空间站或各种宇宙探测器发回的照片,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3]稍扁 、赤道[4]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圆 球体 稍扁 略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才逐渐揭开地球的“面纱”。 2.地球的大小 6 371 4万 5.1亿 长 长 二、地球仪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5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概念: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10]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等来表示地表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湖等地理事物,以便形象、直观地呈现它们的位置、形状、范围等。 缩小 2.作用:便于认识[11]地球全貌;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3.地轴:地球仪中,穿过球心的固定[12]旋转轴。事实上,地轴是人们[13]假想 的轴。 4.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其中, [14]上 端的交点叫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叫[15] 南极 。 地球全貌 旋转轴 假想 上 端 南极 地球仪上的一些地理事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比如经纬网、地轴等。 三、经纬线与经纬度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5~8页,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经线与纬线 项目 经线 纬线 概念 在地球仪上,连接[16]南 北两极的半圆弧线,也叫子午线 在地球仪上,与[17] 地轴垂直的圆圈 南北 地轴 项目 经线 纬线 特 点 形状 半圆形;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圆形;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纬线圈 长度 所有经线长度[18]相 等 [19]赤 道是最长的纬线,其他纬线的长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最终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 相互关系 纬线与经线垂直 指示方向 指示[20]南 北方向 指示[21]东 西方向 相等 赤道 南北 东西 2.经度与纬度 (1)经度。 变化方向 表示方式 说明 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叫[22]东 经,用“E”表示;向西叫[23] 西 经,用“W”表示,各自增加直到[24]180° 为止 例如,北京的经度约为东经116°,可写为[25]116° E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东经180°与西经180°重合 东 西 180° 116°E (2)纬度。 变化方向 表示方式 说明 以0°纬线(赤道)为起点,往北是[26]北 纬,用“N”表示;往南是[27]南 纬,用“S”表示,各自增加直到北极(90°N)和南极(90°S)为止 例如,北京的纬度约为北纬40°,可写为[28]40 °N 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