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量·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表格式) 一、基本信息 项目 内容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上册 内容 第二单元《测量·1米有多长》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目标层次 具体目标内容 基础目标(全体学生达成) 认识长度单位 “米”,明确 1 米 = 100 厘米,能识别米的符号 “m”。 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能通过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感知 1 米的长度。 掌握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从 0 刻度开始测量) 提升目标(多数学生达成) 能根据物体长度合理选择 “米” 或 “厘米” 作为单位。 2. 能进行简单的长度估算,并通过测量验证估算结果。3. 尝试解决分段测量的问题(如测量超过 1 米的物体)。 拓展目标(少数学生达成) 能进行米和厘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如 3 米 = 300 厘米,250 厘米 = 2 米 50 厘米)。 2. 能运用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测量问题(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理解 1 米 = 100 厘米的关系。2. 掌握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难点1. 灵活区分 “米” 和 “厘米” 的适用场景。2. 准确进行长度估算和分段测量。 四、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3 把)、1 米长的绳子(2 根)、课件(含教材主题图、测量任务等)、不同长度的物体(黑板擦、课桌、教室门、跳绳等)。 2. 学具:每人 1 把学生用尺子(含厘米和米刻度)、记录单。 五、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情境导入:“动物游乐园的身高之谜” 播放教材 “动物游乐园” 主题图,提问:“动物游乐园规定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长颈鹿和小乌龟在讨论 1 米有多长,同学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1 米有多长》。” 2. 出示米尺和学生常用的厘米尺,提问:“这两把尺子有什么不同?米尺上的‘m’代表什么?” 1. 观察主题图,对 1 米的长度产生好奇,积极参与讨论。 2. 对比米尺和厘米尺,发现米尺更长,知道 “m” 是米的符号。 以教材情境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比旧知(厘米尺)引出新知(米尺),自然过渡。 2、新知探究:“认识 1 米” 1. 讲解 “米” 的定义:“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1 米等于 100 厘米,米的符号是‘m’,大家看米尺上从 0 刻度到 100 刻度的长度就是 1 米。”(边说边用米尺演示) 2. 引导学生建立 1 米表象: - 出示 1 米长的绳子,让学生伸开双臂尝试环抱,感知 1 米的长度。 -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身高,找到 1 米在自己身体上的位置(如 1 米到胸口或肩膀处)。 推导 “1 米 = 100 厘米”: - 用米尺和厘米尺对比,带领学生数米尺上的厘米数,得出 1 米 = 100 厘米。 - 提问:“2 米等于多少厘米?” 引导进阶层学生思考回答。 1. 认真观察米尺,跟着教师数厘米数,理解 1 米 = 100 厘米。 2. 伸开双臂抱 1 米长的绳子,在自己身上找 1 米的位置,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 3. 基础层学生能记住 1 米 = 100 厘米,进阶层学生尝试回答 “2 米 = 200 厘米”。 通过 “看、抱、找” 多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米的具体表象,结合旧知推导单位关系,降低理解难度。 实践操作:“米尺测量小达人” 示范测量课桌长度:“测量时,将米尺的 0 刻度对齐课桌一端,米尺贴紧课桌边缘,课桌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就是长度。”(边说边操作) 2. 提问:“如果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米尺不够长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分段测量的方法。 1. 观察教师操作,掌握 “对齐 0 刻度、贴紧物体” 的测量步骤。 2. 思考米尺不够长的解决办法,进阶层学生能说出 “分段测量,把每次测量的长度相加”。 先通过教师示范建立标准测量方法,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灵活测量技巧,突破教学难点。 4. 课堂小游戏:“测量大闯关” 将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