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不但是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而且还是整个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所有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起到统领性的作用。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比较中得出了中国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知道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确未来的走向哪里去,知道我们的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才能更坚定我们的党未来会走向哪里去,能够走多远。在比较、分析、解读中树立科学精神,形成对党的政治认同,升华对党的认识,坚定对党的信念,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2.学习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在初中历史课、政治课中也已经部分了解了中国的近现代史,又经过了高一上学期学习的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二《经济与生活》两部分内容,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中国必然要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更深入、更成体系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中学生们对于中国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会存在强烈的好奇心与疑惑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对中国政党的相关知识会存在更深入、更完整的去认识的迫切性。 3.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走进近代中国屈辱的旧时代,学习与掌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与主要矛盾等知识。通过中西方国情的对比,清楚落后就要挨打,形成今天的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走向富强,走向复兴的迫切性政治认同。 2.通过探究三种建国方案,掌握三种建国方案的内容与可行性,比较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 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对党的信念。 3.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发展,了解党的初心使命,升华对党的认识,坚定跟党走的信念,理解增强自身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民族复兴,强国有我的公共参与能力。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成长为共产主义接班人。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难点:1.三种建国方案的比较 5.学习评价设计 环节学习目标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分标准赋分率 课前 准备 鸦片战争后的西方侵略中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吗?近代中国出现过哪些救亡图存的优秀人物代表。 师评与他评相结合水平1:参与到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 1—3分 20% 水平2:能够比较准确的掌握本课教学的基础知识,并对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有一定程度的把握。 4--7分水平3:网上搜集到资料具有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并适合于课堂教学中老师的问题的提出进行相关展示。8—10分 课上 学习通过学生完成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国情比较表,知道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回顾鸦片战争后的西方侵略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吗,分析这些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以及在这个阶段的中国存在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学生们懂得弱国无外交,落后就会挨打的现实。通过完成“近代中国出现的政治力量救国方案比较表”,知道近代中国出现的几种政治力量;通过完成“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情况分析表”,明确历史与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师评与他评相结合 水平1:每个活动中所包含的相应知识; 5—12分 50% 水平2:能够比较准确的掌握本课教学的基础知识,并对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有一定程度的把握。 13—20分 水平3:能够以图表的形式,完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