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二)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的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2.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动物的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B.同一动物对各种物质的灵敏程度都很强 C.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灵敏 D.“时间长了,腥臭味就闻不出来了”是这时已不能形成嗅觉 3.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马上就听不到铃声了,这是因为(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太用力了 C.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的快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5.关于超声和次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就是频率小于20000Hz的声波 B.超声在水中比空气中传得快、传得远 C.次声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D.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 6.下列事例中利用了回声定位的是( ) A.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 B.雷雨天时听到轰隆隆的雷声 C.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虫 D.录音棚内用软塑料隔音 7.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MM'为平面镜,P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PON等于600,其中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8.“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下列有关视觉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电影院出来到明亮的阳光下,人眼睛的瞳孔将变小 B.一朵花放射的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听课时,看黑板再记笔记需要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D.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 9.下图中平面镜成像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关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可在空气中喷些烟雾,水里滴些牛奶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C.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分界面时,折射角为90° D.我们可以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海市蜃楼”和“三日同辉”等自然现象 11.在“五岳”之一的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物体的影子 D.光的色散 12.下列光学器具中,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①放大镜 ②潜望镜 ③后视镜 ④近视眼镜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①与④ 13.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次成像的情况如图所示。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 A.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 D.光屏上没有像 14.关于放大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 B.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必须把眼睛放在焦点以内 C.放大镜是一个凹透镜 D.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远处房子的虚像 15.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60厘米 B.40厘米 C.20厘米 D.10厘米 2、填空题(每空2分,共56分) 16.虽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的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___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