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传染病及其预防 第2节 人体免疫 1.通过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理解免疫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性,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通过对比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培养归纳与比较能力。 3.通过推理疫苗预防疾病的原理,提升逻辑分析能力。 4.参与“免疫防线角色扮演”“抗原抗体反应模拟”等活动,掌握观察、合作、推理的探究方法,提高对抽象生理过程的理解能力。 5.通过了解免疫规划的意义和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树立健康生活意识;认同疫苗接种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与功能;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的作用。 【难点】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原理;特异性免疫的“记忆性”特点;免疫功能异常(如过敏反应)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感冒患者与健康人的对比,提问:“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无处不在,为什么有人容易生病,有人却不易生病?”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身体有保护机制”“抵抗力不同”),随后总结:“人体依靠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今天我们就探究‘人体免疫’的奥秘。” 二、新知讲解 (一)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播放 “免疫防线” 科普视频,提问:“人体有哪些结构能阻挡病原体入侵?” 第一道防线 展示皮肤和黏膜的结构图,讲解:“皮肤像‘屏障’阻挡病原体,黏膜分泌物(如唾液)有杀菌作用,纤毛能清扫异物。” 提问:“为什么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 第二道防线 展示溶菌酶溶解细菌、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动画,讲解:“体液中的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细胞壁,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 补充:“发炎是第二道防线启动的表现。” 非特异性免疫 提问:前两道防线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随后总结其特点:先天(生来)就有;没有特异性。 第三道防线 展示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的示意图,讲解:“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能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提问:“为什么患过水痘的人不会再患水痘?” 展示抗原抗体反应示意图,讲解:“病原体(抗原)侵入后,淋巴细胞会产生针对性的抗体,这就是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讲解:“抗体只针对特定抗原起作用,且抗原被清除后,身体仍保留产生抗体的能力(记忆性)。” 举例:“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就是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呈现表格(范围、特性、形成等),引导学生对比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对多种病原体有效)和特异性免疫(后天、对特定病原体有效)。 免疫的功能 展示课件,讲解免疫的功能。 免疫功能异常 提问:免疫总是对人体有益吗? 学生:不一定。如过敏反应和免疫排斥现象都是由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 简单介绍过敏反应(免疫过强)和艾滋病(免疫缺陷),强调:“免疫系统需维持平衡,同时要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如拒绝毒品、安全性行为)。” (二)免疫规划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疫苗的作用 展示疫苗制作原理(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讲解:“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预防传染病。”举例:“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我国的疫苗规划 呈现“四苗”预防接种表(卡介苗、百白破等),介绍顾方舟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故事,提问:“免疫规划对公共卫生有何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训练 2.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李伯伯接受了心脏移植后,拥有了健康的心脏和生活。从免疫的角度看,移植的心脏相当于( B )。 A.过敏原 B.抗原 C.抗体 D.免疫器官 3.接种乙肝疫苗后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该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 B.接种该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人群 C.该抗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