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1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 1.2 走向共同富裕 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课要求学生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知道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共享发展理念,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课时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的第二框内容。它承接了第一框对改革开放历史成就的阐述,进一步聚焦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 ——— 共同富裕,从 “全面深化改革” 和 “共享发展成果” 两个维度展开,深刻阐释了改革的必要性、共享发展的内涵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教材通过现实案例、数据对比和理论阐述,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高质量发展等核心概念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既体现了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又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内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度,通过新闻、生活体验等对 “共同富裕”“改革” 等概念有初步感知,但对其内涵、实现路径等缺乏系统认识。 学生容易将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等富裕相混淆,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措施了解不深。此外,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有限,需要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案例,引导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理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 2.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理解并支持党和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举措,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2.法治意识:认识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必须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树立法治观念,理解改革和发展需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3.公共参与: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关注社会发展、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学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言献策。 4.文化自信:在了解我国改革发展成就和共享发展成果的实践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增强文化自信。 设计思路 总议题:深改激乡村活力,共享筑民生福祉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因循困局需破茧,革故鼎新谋振兴情境一:呈现 “1979 年以来农村从食不果腹到粮食高产” 的对比视频 情境二:县域经济发展 情境三:乡村振兴中的现实困境任务一:我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任务二:为什么我国县域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如何提升其发展?任务三:小组合作,分析出现上述的原因以及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知识一: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知识二:如何全面深化改革议题二:发展成果应普惠,枝叶关情暖民心 情境四: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情境五:牌坊村的发展任务四:为什么民生总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任务五:党和政府为了让牌坊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做出了哪些努力?知识三:为什么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知识四:党和政府如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展示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截图(聚焦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内容),介绍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 13 个指导 “三农” 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2. 提出问题:“国家为何持续关注乡村发展?这与‘共同富裕’有何关联?” 3. 引出本课主题 “走向共同富裕”,明确本节课将从 “深化改革” 和 “共享成果” 两个维度探究共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