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学年 (上) 七年级历史综合练习 (二) 问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一编中提到:一九二九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2.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关于这个说法,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 ①遗址 ②传说 ③化石 ④文献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 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A. 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 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 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 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4.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距今4600--5500年之间大汶口文化时代的墓葬,在墓穴中发现有大量的陶制陪葬品及玉制臂穿、手镯、玉刀;墓主人正中间还放置权力与武力的象征--玉刀。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A.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时期 B. 君权神授思想十分浓厚 C. 阶级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D. 已进入封建制国家时代 5.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经研究证实,在河南省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距今5300至5500年,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这表明 A.嫘祖会缫丝纺织的传说被证实 B.当时已掌握缫丝纺织技术 C.缫丝纺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 D.中原地区是缫丝纺织中心 6.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图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陶寺遗址) 图二 玉猪龙 (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 图三 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7.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8.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大体有三种:第一,取全称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第二,因境内山、河、湖而得名;第三,由古地名或古国名演化而来。下列省份简称的由来属于第三种的是 A.河南(豫)、湖南(湘) B.江西(赣)、陕西(陕或秦) C.辽宁(辽)、浙江(浙) D.山东(鲁)、山西(晋) 9.“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战灵活敏捷,故戎狄长于步战,这使长期以车战为主的晋国军队面临严重的挑战……于是晋军……以步战取代车战,大获全胜。”上述材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 A.政治变革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 D.思想解放 10.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1.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出此时 A.农业生产进步巨大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1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结合历史背景可知,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 13.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14.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