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曲调慷慨激昂、雄壮有力,激发了人民解放军与美帝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历史上最早的一首军歌。 新课导入 兼 爱 ———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1、掌握《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文本内容,并分析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 3、品味全诗表现出来的同仇敌忾、慷慨赴敌的高昂士气和豪迈气概。 4、联系当下,感受诗歌精神的血脉相承。 学习目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 。《诗经》是我国 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共收录从 到 的诗歌 篇,分为“ ”“ ”“ ”三大类。 “风”大都是 (它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雅”是 ;“颂” 是乐歌。 《诗经》最核心的表现手法为: 。 《诗经》六义是 。 知识复习 诗歌总集 诗三百 现实主义 西周初年 春秋中叶 305 风 雅 颂 民间歌谣 宫廷乐歌 宗庙祭祀 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 预学检测:了解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公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为何“无衣”? 预学检测:解题 《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爱国主义军歌。 《无衣》 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诵读诗歌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文本释意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导学小组讨论 (一)探析章节之“同” 1.本诗从形式上来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二)探析章节之“异” 1. 这三章在内容上有什么逻辑关系?顺序是否可以互换? 2.如何理解“无衣”,体悟“衣”之情? 文本探究———探析章节之“同” 1、本诗从形式上来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手法:重章叠句。 作用: 语言上: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结构上:句式整齐,回环往复,具有建筑美; 内容上:一唱三叹,增强气势,强化感情,表达了在外族入侵时,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 2 这三章在内容上有什么逻辑关系?顺序是否可以互换?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长袍 贴身内衣 下衣 长柄武器 长柄武器 铠甲兵器 共同思想 一起行动 一起赴战 层层递进 战服 兵器 思想行动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袍 泽 裳 成语:袍泽之谊 戟 戈 矛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顺序是否可以互换? “与子同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