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7582

4.3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0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8326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选择性必修一 海—气相互作用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的内容是“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释”属于理解水平,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核心特性。 教学内容首先应以水分交换和热量交换为例,说明海-气相互作用的途径、过程、表现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学习者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中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的内容,有关大气和海水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中《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洋流》等基础上进行学习,已经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教师引导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学习目标确定 1.结合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能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运用示意图解释对太平洋两岸的影响。 5.学习评价设计 1.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洋流》等基础上进行学习。 2.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 3.正常和异常年份世界表层海水水温分布图(℃) 4.图片、文字材料等。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伴随着中国与南美洲贸易的往来,智利的车厘子二十多天就可以到达中国,从上海港出发的远洋团队途径智利北部的阿卡塔玛沙漠,船上的队员说“在2015年阿卡塔玛沙漠曾将出现过一片红色的花海”大家都很好奇,浩瀚的“沙海”怎么能出现“花海”,因为阿卡塔玛沙漠的平均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并且在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间,滴雨未下被称为世界干级,怎么会形成“花海” 学生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花海”的关键因素之一水汽从何而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大气运动携带水汽 思考问题。 1.从全球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阿卡特吗沙漠的成因 2.从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角度分析阿卡特吗沙漠的成因 3.形成“花海”的水汽从何而来,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海—气相互作用有什么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特殊的的地理事物,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课堂学习。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构建整个课时的框架,推进教学过程的持续展开。 探究活动一:学习活动一: 海—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72页课文内容 【师生总结】海—气之间存在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 【教师引导】其中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师生总结】海—气水热交换。 洋流形成的因素:风、地转偏向力(展示地转偏向力这个要素) 将下垫面改为水面?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1、水循环相关知识 2、大气收热过程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由此便能直观感受到海洋储藏的巨大能量。直观感受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海洋在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输送给大气,未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洋流中的风海流,如南北赤道暖流是信风作用形成的。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使大气受热和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地面和大气之间是有热量的传递的,便于学生理解海气水热交换。 探究活动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出示一组图片 : 学生活动3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思考根据热量收支情况,为什么低纬度海区温度没有越来越高?高纬度海区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