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8089

3.2.1熔化和凝固-课件-2025-2026学年2024人教版物理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34页PPT)

日期:2025-09-30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285184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2.1,物理学,PPT,34页,教学课件,上册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3.2 熔化和凝固 副标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制作人:[你的名字] 日期:[具体日期] 衔接提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测量,知道温度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生活中,冬天的冰雪会慢慢融化成水,夏天的冰块会逐渐变小,冬天的湖水会结冰 ——— 这些 “固态变液态”“液态变固态” 的过程,就是今天要学习的 “熔化” 和 “凝固”。我们将通过实验探究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规律,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幻灯片 2:课程导入(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情境展示与提问: 播放视频 / 展示图片:① 春天冰雪消融(冰→水);② 夏天冰棍融化(冰→水);③ 冬天湖水结冰(水→冰);④ 工厂将铁水浇铸成零件(铁水→铁); 思考问题: 冰雪消融、冰棍融化时,物质从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液态,吸热,如冰棍吸热融化); 湖水结冰、铁水铸造成零件时,物质从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液态→固态,放热,如水放热结冰); 为什么冰在融化过程中,即使不断加热,温度却不一直升高?而蜡烛融化时,温度会持续上升? 引出主题:这些现象分别对应 “熔化” 和 “凝固” 两种物态变化,不同物质的熔化、凝固规律不同,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幻灯片 3:知识点 1:熔化与凝固的基本概念 1. 熔化(固态→液态)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特点: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简称 “吸热”),因此熔化时需要外界提供热量(如冰融化需要吸收空气或阳光的热量,冰棍融化需要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 生活实例:冰→水、蜡块→蜡油、铁块→铁水(高温下)、巧克力融化。 2. 凝固(液态→固态)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特点: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简称 “放热”),因此凝固时会向外界释放热量(如水结冰时会向空气中放热,冬天菜窖里放水,利用水结冰放热保护蔬菜不被冻坏); 生活实例:水→冰、蜡油→蜡块、铁水→铁块、动物油冷却凝固。 3. 熔化与凝固的关系 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以水和冰为例:冰(固态)\(\xrightarrow[吸热]{熔化}\) 水(液态)\(\xrightarrow[放热]{凝固}\) 冰(固态)。 幻灯片 4:知识点 2: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规律(实验探究) 1. 实验探究:海波(晶体)与石蜡(非晶体)的熔化 实验目的:对比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探究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 实验器材: 海波(晶体)、石蜡(非晶体)、铁架台、酒精灯、烧杯、石棉网、温度计、搅拌器、秒表、记录纸。 实验步骤: 组装装置: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烧杯内装适量水(水浴加热,使海波 / 石蜡受热均匀),将海波(或石蜡)放入试管中,试管浸入水中(不碰烧杯底),温度计插入海波(或石蜡)中(玻璃泡完全浸没,不碰试管底和壁); 加热与记录: 点燃酒精灯,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和物质状态(如 “固态”“部分熔化”“液态”); 海波熔化过程中持续搅拌,确保受热均匀,直到海波完全变成液态后,再加热 2-3 分钟,停止记录; 重复实验:换用石蜡,重复上述步骤,记录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和状态。 2. 实验数据与图像分析(以海波为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温度(℃) 40 45 48 48 48 例) 凝固过程:海波(液态)\(\xrightarrow[放热]{凝固}\) 海波(固态); 实验数据特点:液态海波冷却时,温度先下降,达到 48℃(与熔点相同)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物质处于 “液态 + 固态” 共存状态,持续放热,直到完全凝固成固态后,温度继续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