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 教学目标 01 02 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形式 分析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 曲线名称 J型曲线 S型曲线 形成条件 数量变化 环境容纳量 模型 无K值 有K值 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理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实际: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大,天敌数量增加 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Nt=N0λt 小结 “J”和“S”形增长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曲线名称 J型曲线 S型曲线 形成条件 增长率 增长速率 理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实际: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大,天敌数量增加 先增大后减小 一直增大 小结 “J”和“S”形增长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增长率=λ-1 不变 一直减小 1.种群数量到达K值后就不再变化了吗? 2.K值是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在K值上下波动,动态平衡。 不是,K值是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想一想 01 种群数量的波动 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这些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数量爆发现象(如蝗灾、鼠灾、赤潮等)。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当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 种群数量会出现_____或_____的_____。 种群的延续需要有_____为基础; 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 由于_____等原因而____、_____; 持续性 急剧 下降 一定的个体数量 近亲繁殖 衰退 消亡 *对于那些已经_____ _____的物种,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 最小种群数量 01 种群数量的波动 0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酵母菌 ①单细胞真菌—真核生物; ②兼性厌氧菌—属于异养生物; ③进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 ④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芽体 细胞核 液泡 线粒体 储藏颗粒 细胞壁 细胞膜 酿酒和做面包都要用到酵母菌,这些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如何变化的呢? 1.实验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2.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形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4.材料用具:酵母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 0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 3.实验思路 4.进行实验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6.进一步探究 探究流程: 0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一、提出问题 二、做出假设 1.酵母菌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形增长, 2.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呈“S”形增长, 3.时间再延长,由于养料不足酵母菌数量会下降。 酵母菌数量 时间 0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自变量:_____ 因变量:_____ 无关变量:_____ 时间 酵母菌数量 培养液的体积等 0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探究思路(设计实验) 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接种酵母菌到培养液中 培养 计数 统计分析 得出结论 如何计数? 如何统计? 0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边长 为1mm 计数室 1个计数室(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 1个计数室的面积为1mm2 , 1个计数室内有400个小方格。 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400mm2 计数室的深度为0.1mm 血细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