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8149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 (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日期:2025-10-01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26474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人教,生物,学期,学年,高二
  • cover
(课件网)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思考一下: 两种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 的。 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 你能想象这些二氧化碳分子的去向吗? 这些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又是怎样来到你体内的?进入你体内之前又存在于什么物质中? 食物 人体的呼吸作用 CO2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碳循环 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都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这是怎么维持的? 讨论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一、碳循环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思考·讨论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可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间进行交换。此外,碳还可以长期固定或保存在非生命系统中,如固定于煤、石油或木材中。人类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主要是有机物 2.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的?循环的范围如何? CO2 生物圈(全球性) 非生物环境: 生物体内: 3.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 (以什么形式、通过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等)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其过程。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思考·讨论 一、碳循环 遗体和粪便 大气中的CO2库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化能合成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摄食 化石燃料 燃烧作用 人类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遗体和粪便 大气中的CO2库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化能合成 光合作用 水圈中的CO2库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燃烧作用 环 境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可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间进行交换。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碳循环 碳循环示意图(p62) 思考:你如何看待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人类哪些行为会增加碳排放? 碳排放增加会导致哪些危害? 一、碳循环 如何减少碳排放? 对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和利用 对植被的破坏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 大力开展植物造林;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开展节能产业等 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概念 物质循环概念的解读 发生循环的对象: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 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物圈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全球性、循环性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改进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促进物质循环,提高经济效益。 物质循环的过程: 在 和 之间循环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高能固氮 工业固氮 生物固氮 物质循环--氮循环 1:铅对人体血液、血管、肾脏、生殖腺和神经系统等均有毒害作用。自201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号召:每年十月底在全球开展“预防铅中毒国际行动周”活动。 2:铅在植物组织中可致光合作用及脂肪代谢的强度减弱,吸水量减少,耗氧量增大,阻碍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3:铅对微生物也具有毒害作用。 4.铅在生物体内形成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且不易排出。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学元素 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较快地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呢? 分析铅浓度在生物体中的特点 思考·讨论 资料一:不同采样点中水、水底沉积物和中国血蛤体内铅浓度,分析血蛤体内与生活环境中地铅浓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铅在中国血蛤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 中国血蛤 水 水底沉积物 中国血蛤 铅浓度(ppm) 采样点1 采样点2 采样点3 采样点4 分析铅浓度在生物体中的特点 思考·讨论 资料二:置于0.48 nmol/g铅溶液中美国钩虾体内铅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铅在美国钩虾体内浓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