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9819

第四单元 第3课时《认识线段》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日期:2025-10-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200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四,单元,3课时,认识线段,人教,三年级
  • cover
四单元《第3课时 认识线段》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再介绍测量和画法,为后续学习图形周长等知识做铺垫。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有简单测量经验,但对抽象的线段概念理解有困难。他们好奇心强、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学中需借助实物、操作活动帮助理解,突破测量和画指定长度线段的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从生活实例中观察出线段的特征。 2. 学会在不同图形和物体中识别线段。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线段与生活中物体边的联系。 2. 探究测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2. 能清晰表达测量和画线段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初步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征。 2. 学会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 3. 能判断哪些是线段。 难点 1. 准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2.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 理解线段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毛线、尺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回顾测量知识 (1)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测量物体的长度,那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测量的要点,如尺子的摆放、读数等。 (2) 展示毛线:老师这里有一段毛线,现在请大家说一说你打算怎么测量它的长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 (3) 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际测量毛线的长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思考测量过程是否正确。 (4) 测量结束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测量毛线长度的方法,强调要把毛线拉直再测量。 (5)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把毛线拉直呢?引发学生思考,为引出线段的概念做铺垫。 (6) 展示拉直毛线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拉直后的毛线的状态。 (7) 告诉学生:像这样拉直的一根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段。 (8)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拉直的线的物体,初步建立线段与生活的联系。 1. 思考并回答测量物体长度的注意事项。 2. 积极分享测量毛线长度的方法。 3. 观察同学测量毛线的过程。 4. 思考把毛线拉直的原因并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物体。 评价任务 回顾知识: 方法分享: 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测量知识和测量毛线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线段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认识线段的特征 (1) 展示教材图片:同学们,我们来看黑板的边、桌子的边、书的边,它们都可以看作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边,直观感受线段的存在。 (2) 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边,感受它们的特点,如直的。 (3) 提问:那线段还有其他什么特点呢?展示线段的表示方法,讲解线段有两个端点,并且可以量出长度。 (4) 用不同长度的线段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确定的。 (5) 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两端各有一个点。让学生一起朗读,加深记忆。 (6) 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作线段,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7) 展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8) 对学生的判断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判断的依据是线段的特征。 1. 观察物体的边,感受线段的存在。 2. 用手摸物体的边,体会线段直的特点。 3. 思考并回答线段的其他特点。 4. 在教室里寻找线段并判断图形是否为线段。 评价任务 观察感受: 思考回答: 判断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触摸、判断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探究新知 活动一:测量线段的长度 讲解测量方法 (1) 展示三条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