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9823

第四单元 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日期:2025-10-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97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四,单元,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三年级
  • cover
四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为后续更复杂的测量和计算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较模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物体的长度,但对于如何准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存在困难。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参照,帮助他们建立长度观念,突破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结合具体事物,观察并判断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2.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提升对长度的感知能力。 思考现实世界 1.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长度单位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 2.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借助熟知的长度作标准去比较和推测物体长度。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够准确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 2. 清晰表达自己选择长度单位的理由和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的方法。 2. 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3. 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知的长度作标准进行判断。 难点 1. 能准确判断不同物体应选用的长度单位。 2. 理解并运用合适的方法去比较和推测物体长度。 3. 克服生活经验不足带来的判断困难,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复习旧知 (1)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长度单位,谁能说一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呀?”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2) 接着问:“那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呢?”让学生举手回答。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厘米通常用于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4) 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巩固旧知。 (5) 请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哪些用米作单位。 (6) 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适用范围的理解。 (7) 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所举的例子,分享想法。 (8) 随机抽取几组同桌进行汇报,教师再次强调重点。 1.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 认真观察图片,判断合适的长度单位。 3. 举例说明生活中不同长度单位的应用。 4. 与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例子。 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 举例合理性: 交流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回忆起厘米和米的相关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举例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探究新知 活动一:判断旗杆高度 提出问题 (1) 教师展示学校国旗杆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学校的国旗杆,那你们觉得它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心里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3)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依据。 (4) 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5)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和理由。 (6) 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合理的想法,纠正错误的观点。 (7)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用自己的身高作参照,13厘米差不多1拃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应该是13米高。 (8) 总结判断方法,强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 1. 独立思考国旗杆高度的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认真倾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