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03319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3748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吉林省,答案,试题,语文,考试,第一次
    参考答案 1.C 2.C 3.D 4.①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平易,多用短句。②循循善诱。利用问句,启发思考。③注重互动。使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增强对话感。 5.①材料一认为,古人不重写实而重写意;材料二中提到的“染色”能够赋予客观意象以情感或立场。②两首诗歌都描写了梅花的颜色和味道,王诗和《古乐府》诗相比,更为写意,王诗将梅花人格化,着意表现梅花的高洁和孤傲,情感更饱满,志趣更明晰。 1. C.“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错,原文“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文是“重要因素之一”,并非“源泉”;原文“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可见“模糊多义、意在言外”是诗歌的语言与意义特点,并非由“意象之美”体现,意象之美并不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不能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分句前后强加关联。故选C。 2. A.“是为了证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阐释不当,“发生动因”是对钟嵘话语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并非要证明的观点。 B.“证明客观意象受其现实性所限难以给诗歌带来奇异感觉”错,前后两句之间并非证明关系,材料二对比两诗是为了区分“客观意象”与“主观意象”;材料并未谈及奇异感觉与客观意象之间的关联,结论于文无据。 D.“还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错误,两则材料并无“比喻论证”,材料一无“假设论证”。有例证,如材料一《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材料二提到刘禹锡的《乌衣巷》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也有因果论证,如材料一“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材料二“如果我们描绘的仅仅是事实或事象,文学不会对它们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事实或事象,早已遍布生活舞台”,此句也是假设论证。但两则材料均无比喻论证,材料一也没有假设论证。故选C。 3. 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染色”即作者描述完客观意象后才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 D.《商山早行》 首联即点明“客行悲故乡”,后再描述客观意象。故选D。 4. ①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化表达,多用短句,如“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避免晦涩术语,符合讲课中让听众轻松理解的需求。 ②循循善诱:善用问句启发思考,如“你想一想,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最后一句……你会知道马致远在写什么吗?”,通过设问引导听众跟随思路分析“染色”理论,符合讲课中的互动引导逻辑。 ③注重互动:频繁使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如“我们描绘的仅仅是事实或事象”“你读到‘夕阳西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对话感,体现讲稿面向听众的交流属性。 5. ①符合材料一“重写意”的观点:材料一指出中国古典诗歌“不重写实而重写意”,重视“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前人诗句“庭前一梅树,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侧重写实,仅客观描述梅的位置、形态与香气;而王诗也写实,写到了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写到梅花的香气,但“凌寒独自开”将梅人格化,赋予其不畏严寒的品格,“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暗香”暗喻高洁,更突出诗人的志趣与意念,写意性更强。 ②符合材料二“染色”理论:材料二强调客观意象需“赋予情感或立场”。前人诗句未明确传递情感;王诗虽无直白抒情句,但“凌寒独自开”中“独自”暗含孤傲,“暗香”传递清雅,让“墙角梅”这一客观意象自然染上诗人对高洁品格的推崇,情感更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