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 数与运算》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复习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对本学期乘、除法知识的复习与关联。教材先呈现知识图,引导学生回顾,接着梳理乘、除法含义、口诀等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它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加法和减法基础,但对乘、除法的理解还需深化。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在理解乘除法关系、运用口诀计算时可能有困难,教学中需多结合实例,通过趣味活动帮助掌握。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从生活情境中观察到相同加数求和与平均分的现象,并用乘、除法表示。 2. 观察乘法口诀表,发现其排列规律。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口诀写算式。 2. 思考如何运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乘、除法算式准确表达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2. 清晰表达自己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1 - 9的表内乘、除法。 2. 理解乘、除法的含义。 3. 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 1. 理解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 灵活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发现并运用乘法口诀表的规律。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展示知识图并引导 (1) 教师展示小丽整理的“知识图”,向学生介绍:“同学们,这是小丽整理的关于本学期数学运算的知识图,里面包含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大家看,加法和减法有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乘法和除法也有它们独特的关系。比如67 + 28 = 95,95 - 28 = 67,95 - 67 = 28,这体现了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而6×9 = 54,54÷6 = 9,54÷9 = 6,又展示了乘法和除法的紧密联系。” (2)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知识图,提问:“大家从这个知识图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吗?看看乘法和除法与加法、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 给学生发放纸张,布置任务:“现在请你们也试着画一画这样的知识图,把自己对这些运算的理解用图形和算式表示出来。在画图的过程中,想想每一种运算的特点。” (4) 巡视学生的画图情况,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可以先从我们学过的简单算式入手,像2 + 2 + 2 = 6,它还可以写成2×3 = 6,把这样的例子写在知识图里。” (5)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画图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6)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例如:“这位同学画得很认真,把乘法和加法的关系表示得很清楚,不过在除法部分的标注可以再详细一些。” (7) 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问:“大家觉得这位同学的知识图画得怎么样?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8) 总结学生的评价,再次强调知识图的作用:“通过画知识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不同运算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复习和巩固知识。” 1. 观察教师展示的知识图,思考其中的规律。 2. 尝试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知识图。 3. 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4. 参与对其他同学作品的评价。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画图准确性: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知识图和让学生自己画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回顾本学期的运算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知识梳理做好铺垫。 知识梳理 活动一:回顾乘、除法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收获 (1) 教师提问:“本学期我们在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了新的运算———乘法和除法,大家有哪些收获呢?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 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