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前导入 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明德格物 校训:止于至善 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出自于《礼记·大学》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 《礼记》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大学》等相关文化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4.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壹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出生于梁国睢阳。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 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作者简介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作品简介·《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为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成人之学。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宗旨和原则。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题目解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贰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美好的德行 形作动,彰显 宗旨,根本原则 至,达到 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疏通文意·第一段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 ...